No video

了凡四訓

  Рет қаралды 107,495

freelancelow

freelancelow

Күн бұрын

Пікірлер: 104
@sitongliu2404
@sitongliu2404 3 жыл бұрын
多年前每天在车里播放这张光盘,然后开始修自心,真的心想事成。如今,对自身似乎已经无所求,唯愿天下苍生平安幸福健康快乐,早入佛道。
@mingpeng777
@mingpeng777 3 жыл бұрын
隨喜🙏🙏🙏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3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尊敬佩服,鞠躬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感謝你菩薩,大愛心,尊敬佩服,鞠躬
@user-oc9bi8ut9e
@user-oc9bi8ut9e 8 ай бұрын
大愛心 2:37 😅😊😢🎉😂❤❤️😀😘😂🙏 2:48
@hulin8989
@hulin8989 2 ай бұрын
阿弥陀佛。我是韩国人。很喜欢读了凡四训
@mageetang7573
@mageetang7573 3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断恶修善
@tanmeechin1391
@tanmeechin1391 8 ай бұрын
感恩阿弥陀佛🙏
@user-eg2xw5jh5n
@user-eg2xw5jh5n 28 күн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3 жыл бұрын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第一課: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才能夠修養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不可能有效的規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寧靜的心境。第二課: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諸葛亮忠告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德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著紀律的簡樸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第三課:計劃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忠告孩子要規劃人生,不要事事講求名利,才能夠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靜下來,才能夠細心規劃將來。第四課:學習的力量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諸葛亮忠告孩子寧靜的環境對學習大有幫助,當然配合專注的平靜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諸葛亮相信才能是學習的結果。第五課:增值的力量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願意努力學習,就不能夠增加自己的才能。但學習的過程中,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就會半途而廢。一鼓作氣,堅持到底。第六課:速度的力量。🍇怠慢則不能勵精。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快速的掌握要點。第七課: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冶性。諸葛亮忠告孩子太過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心理學家說: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第八課:時間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意志力又會隨著時間磨消,「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第九課: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忠告孩子時光飛逝,當自己變得和世界脫節,才悲嘆虛度歲月,也於事無補。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夠臨危不亂。智慧力比知識更有力量。第十課:精簡的力量。 🍇以上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簡地傳遞了具體的訊息。🍇此信是諸葛亮寫給七歲兒子諸葛亮瞻。🍇靜可以沈澱浮躁,靜可以過濾淺薄,靜能幫助處理人事,靜是一種品格,靜是一種尊嚴,靜是調節精神的法寶,靜是大慈大悲地呈現,靜是生命的活力而不張揚。歡迎翻印
@Honeysmart2009
@Honeysmart2009 11 ай бұрын
感恩用心分享, 獲益良多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們,大愛心製作,尊敬佩服,鞠躬
@user-uc9fg3pw9h
@user-uc9fg3pw9h 3 жыл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user-oz9fc4po8s
@user-oz9fc4po8s 8 ай бұрын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jameslam4913
@jameslam4913 11 ай бұрын
弟子一生好色,导致精神萎靡不振,没有斗志,因为好色吃了好多亏,以后我会好好修心,请求佛菩萨保佑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改過之法:人,既然不是一出生就是個聖人,哪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如果有了過失,千萬不要害怕改過。所以,袁了凡先生在敘述改造命運的道理與方法之後,接著又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加以說明,來訓勉他的兒子袁天啟。這一篇就是講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大的罪業自然就不會再造了。大凡吉利凶險的預兆,都在心裏發出根苗反應出來。雖然根苗由心裏發出,但會表現到全身四肢上。譬如一個人厚道,那末全身四肢都顯得穩重。一個人刻薄,那末全身四肢都顯得輕佻。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常得福,偏於刻薄的,一定常近禍。一個人能極誠實,毫無虛假,這個人的心就可以與天心相合了。因此,能用誠心處人處事,福自降臨。所以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善的,就可預知他的福就會來了。相反地,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不善的,就可預知他的禍就要來了。人若要得福,要遠離災禍;在沒講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過失改掉。改過方法第一要發起,羞愧心,試想古時的聖賢跟我們一樣,他們為何能千古流芳,成為大眾學習的榜樣,而我為何一事無成,甚至到了聲名敗壞的地步呢?人若過分沉溺於逸樂,做些不合義理的事,毫無羞愧之心,就會淪為禽獸之流。孟子曾說:人若能知恥,就可成聖成賢。若不知羞恥,就與禽獸無別。(這正是改正過失的祕訣啊!)第二要發起,戒慎恐懼心,天地鬼神時時監察著我們,即使在幽暗無人處,我們的心念與作為也無所遁形。若是罪過重大,必定會降下種種的災禍。若是罪輕也會減損福報。如何能不懼怕呢?就算在無人之地神明對我們的行為仍然了如指掌,雖掩蓋得非常隱密巧妙,但內心種種意念卻無法欺瞞神明。若被人看破了,更會變成一文不值,如何能不敬畏呢?人只要一息尚存,就算曾犯了滔天大罪也還能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終懺悔而得善終的。所以,只要能發出勇猛心,一生的罪過也能洗刷啊!比如千年幽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明燈照了進去,就可把千年來黑暗完全除去。過失不論久遠或最新的,能改過,就是最可貴的。人生無常,若在命終後才想改過,已來不及了,或在地獄受苦,神佛也無法救助,怎能不懼怕?第三須發,勇猛心,人不能改過,全因得過且過,退墮畏縮的緣故。所以我們須痛下決心,犯了小過就像被細刺扎到,要及時拔除!犯了大過,如毒蛇咬指,要趕快切除,若能具備這三種心,知過能改,就如春冰遇日,必能消失瓦解。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有從理上改,有從心上改,作法不同,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前日暴怒,今日戒怒。這是從事相上改掉,只是從外在勉強約束,根源仍在,並非徹底之法。善於改過之人,須先明理。如過失在殺生,就想上天有好生之德,萬物皆愛惜生命,殺牠養己怎能心安?而且畜生被殺時,都得承受宰割燒煮之苦,必定痛徹骨髓!山珍海味吃過後也都化為渣滓,蔬菜水果已可充飢養命,何必殺生吃肉來折損自己的福報?眾生都有靈性皆是一體,怎可殘殺生靈,使牠永世仇我恨我呢?能如此想,日後面對血肉之食時,自會生憐憫之心,不忍下嚥。至於對治易怒,我們該想到,每個人都有短處,本該加以憐惜,(若有人無理犯我,那是他的過失,於我何關?)若做事無法如意,這都是自己德行涵養不足,必須再求反省。再者,聞謗而不怒,毁謗將自滅。若怒而為己辯護,正是作繭自縛,害人害己。其他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思考。明理後,自然不再違犯。過失由心生,心若不動念過失由何而生呢?所以,各種過失也不必逐一檢討,只要一心向善,時時觀照內心,待光明的心念現前,就不會再被邪念污染了。過由心生,也當從心上來改正,如斬毒樹須先斷其根,無須枝枝葉葉去摘除。最高明的改過之法,在於治心,惡念一動即覺察,再將之消除,就能預防過失了。若達不到這高深境界,則須明理的將惡念打掉。若再辦不到,只好在即將犯過時,強制禁止。故此,治心、明理和禁過,是最上乘的改過之法,再者,發願改過,最好有良友提醒督促,或請鬼神為鑒,一心懺悔,至誠精進,假以時日,必有效驗。到此境界,自然心曠神怡,智慧頓開,或不為煩瑣雜亂所動,或能將怨結轉化,和仇家化敵為友,或夢見口吐黑物,頓生清涼,或夢見聖賢提拔接引;或夢見飛行於太空中,自在逍遙;或夢見各類莊嚴旗幟傘蓋。這些勝境都是消過滅罪的象徵。切記不可因而故步自封,不再求進步。春秋時代,衛國賢大夫蘧伯玉,二十歲開始就能逐年反省,覺察以往的過失,而改正過來,如此逐年改正過失,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能察知過去四十九年尚存的過失。古人對改過的態度,就是如此的嚴謹。我等凡夫過失雖多,卻無法察覺,看不清自己的過失,真是粗心大意啊……凡業障重的人,大都心神昏庸,失神健忘,無事煩惱,見到大德君子則慚愧沮喪,聽到了聖賢之道,心裡卻不歡喜。有時施恩卻反招怨恨,或常作惡夢等……這些都是自作孽之相,若出現類似狀況,應立刻發奮圖強,改過向善,以免耽誤了自己的前途啊……。
@user-nn7ce6tb4d
@user-nn7ce6tb4d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大爱,虽未听完,但已受益匪浅!南无阿弥陀佛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王鳳儀善人(清朝講病治病的聖人):五行性識別法:一個人是什麼性,可以從形狀、面色、聲音、行態(卽、形、色、聲音、行。)幾方面來分辨。1.木性人,身材細高,雙肩高聳;長臉、上寛下窄、瘦而露骨、青筋暴露;走路高壓有聲;說話的聲音,直而短,齒音;生氣時,面色青而帶殺氣。2.火性人,身材圓胖體形豐滿、柳肩膀;棗核形臉、上尖中寛、赤紅面、肉多橫紋、毛髮稀疏;行動急速,走路上身搖擺(蛇行);說話的聲音,尖而破(宮啞嗓),舌音;生氣時,面紅耳赤。3.土性人,五短身材,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圓臉、蒜頭鼻子,面色黃;行動,沈重踏實;說話鼻音重;生氣時,面色焦黃。4.金性人,身段苗條、單薄;長方形臉,顴骨高、面色白、眉清目秀、唇薄齒白;舉止輕佻;說話聲音宏亮,唇音;生氣時好冷笑,面色煞白。5.水性人,體型肥胖;猪肚子形臉,上窄下寛、重下(亥頁)、面色淡黑、粗眉大眼、毛髮深黑;行動遲緩,拖泥帶水,坐立時均好倚扶;說話聲音,慢長而低,喉音;生氣時好哭,面色陰黑。看人的性,先看性,後看色,便知順逆。 心界五行: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靈的,心生邪念,立卽迷惑本性,則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覺照,洞徹十方。心界的陽木,正直、有良心;陰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陽火,謙虛、明理;陰火,爭理、貪名、好高愛好。心界的陽土,誠實、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陰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陽金,會找人好處,人情圓到;陰金,好分辯、嫉妒心重、好惱人。心界的陽水,清靜、平和;陰水、憂慮、好煩人。心界的陰陽,像太極的陰陽魚似的,互為消長。心念邪正,立卽印在性海腦膜上。愚人以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動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誠於中,形於外。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這就是說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說,意念一動,浪傳十方。況且人存什麼心,作什麼事,就成為什麼性。作善事,就長善性。作惡事,就成惡性,都是自做自受,一點也怨不著別人。明白這個真理,就知道人是自己成全自己升天堂,自己促使自己下地獄。所以古人說:與上智之人談性,與下愚之人談因果。把心界五行研究明白,總以陽面應事,自然陽長陰消,就是撥陰取陽。人心就是陰陽關。金剛經上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便是上佛國的道。若不自己降伏自己的邪心,就是下地獄的道了。我們能時時注意去掉私心,恢復良心,便能自救救人。才是為天地立心。🍎身界五行:人的身體是個胎生物,物與物合,容易染上不良嗜好。人心一正,神通性靈,指揮肉身,盡忠,盡孝、發揚人性,光大群性,是君子上達。心邪神迷,一任肉體縱慾享受,毀滅人性,增加廩性,是小人下達。正邪就在一念之間,克念方能致聖。身界的陽木,端正、能立、建功作德;陰木,身子直硬、傲慢。身界陽火,擧止大方、守禮;陰火,拘緊、務外表、做事荒唐。身界的陽土,隱重、實作實行;陰土,拙笨、死板。身界的陽金,活潑、靈敏;陰金,輕狂。身界的陽水,悠閒、儒雅;陰水,懶惰、退縮、邋遢、無力。人要想成道,身界的行為最要緊。如若放縱,他就無所不為,而且破壞成性。不論有什麼好東西,一到身上准壞。身上嗜好一多,能累心下地獄。如能非禮勿動,便可送人上天堂。會用身子,是成道之具、載道之器。不會用,是造孽的機器。沒有嗜好的人,心能作主。若是染成嗜好,心就失去主宰能力了。到心中明知不對,可是管不住自己的肉體,人慾來時,就沒法自救了。所以必須認清,身子是個胎生物,是幻假不常的,上壽不過三萬六千天。叫他累的萬劫難逃,豈不可惜!所以絕不能叫他做主,只能叫他聽命,去立功、立德。這樣把身子降伏住,他才能不為非作歹。釋迦佛講金剛經時,王公大臣都執弟子禮,他為什麼還托缽入舍衛城乞食呢?就是不敢叫身子享福染成習性。身上有多大的習性,就是有多大的孽。我因為把身捨了,凍死也不為身體作打算,這才成的道。書名:儀聖言行錄,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讀書著述過程中,先生為了時時提醒自己讀好書、寫好書,在每天記的功過格中,專門設有(讀書著述)一節。我們可以看看先生功過格中這方面的內容:一、明先聖之道,繼往開來,興起絕學,五百功。二、讀聖賢書,躬行實踐,一百功。三、能拒異端邪教,力衛正經,一事一百功。四、著述有開世教之書,有益天下國家,一卷二十功。五、注釋聖賢經傳、先儒著作,一卷十功。若僻見妄意注釋者,一卷二十過。六、不輕議前賢得失,一次一功。七、將經書為戲謔之具,一言五過。非毀聖賢經典,同過。八、貌儒而行違,一事五過,大者再加。九、喜看邪書,一卷十過。十、違背先聖之道,習異端曲學,以惑世誣民,一事二百過。從上面可以看出,先生對於讀書作文是非常重視的。作者:梁德合,書名:知縣了凡行誼錄,歡迎翻印
@hulin8989
@hulin8989 2 ай бұрын
@hulin8989
@hulin8989 2 ай бұрын
韩国人也喜欢读了凡四训
@huangkevin3942
@huangkevin3942 4 жыл бұрын
阿弥陀佛
@user-su8so3mr4w
@user-su8so3mr4w 6 ай бұрын
南无阿弥陀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7 ай бұрын
群書治要:第二冊 🍇明辨 1.看到別人有私欲,就用正確的思想去矯正的人,是正直之人;違背正直之道而順從對方私欲者,是奸佞之徒。(君主)自己審察他們的內心,就知道佞人和正人的區別。(卷四十九 傅子) 🍒因果 山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會興起雲雨。水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就會有蛟龍出沒。君子達到了高尚的道德修養,其仁德恩惠就會流布四方。暗中施恩於人的人(暗中做的有德於人的事),一定會得到明顯的回報。有人所不知的高尚品行的人(猶陰德,謂不為人知的美行。)日後一定會有顯著的名聲。 (卷三十五 文子) 🏞度量 所以說:記住人的功績,忘記人的過錯,這樣的人適合當君主。一個人如果具有淳厚的美德,就不要追究他的小節;一個人如果擁有很大的聲譽,就不要指責他的小過失。從古自今,沒有品行十全十美的人。 (卷四十八 體論) 🧧臣術 舊友和長輩中有人勸楊震為子孫置辦一些私人財產。楊震說:「讓後世人稱他們為清白官吏的子孫,把這個留給他們,不是很豐厚嗎?」 (卷二十三 後漢書三) 🌾敬慎 孔子說:「由,你聽說過六種事有六種壅蔽的道理嗎?」子路直起身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吧,我告訴你。好仁而不好學,其弊病是不分善惡,如同愚人;好智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放蕩不羈而無操守;好信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死守信諾而傷害道義情理;好直而不好學,其弊病是急躁而好揭短;好勇而不好學,其弊病是錯亂種種規矩;好剛而不好學,其弊病是狂妄而容易冒犯他人。」 (卷九 論語) 🌾敬慎 聖人委屈自己,是為了日後道義的伸展;暫時的彎曲,是追求日後的挺直。所以他雖然從邪僻不直的道路上出發,而走在昏暗不明的路上,是要由此振興大道、成就大業,就好比要走出叢林就不可能只走筆直的道路,要拯救溺水的人就不能不沾濕雙腳一樣。 (卷四十一 淮南子) 🍊貴德 孔子說:「君子以言語教導人們向善,以身作則防止人們作惡,所以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定先想到它的後果,每做一件事之前,必定先考慮到它可能會造成的弊端,這樣人民才會說話謹慎而行事小心。」 (卷七 禮記) 🍊貴德 人與人交往,要做到仁愛、寬恕、謙遜、禮讓,忠誠發自內心,信用顯揚於外,不聽信流言蜚語,愛憎沒有偏私,私下相處謹防指責別人短處,聚會多說別人長處。有負於我的人,我對他更加寬厚; 懷疑我的人,我對他更加誠信。別人有禍患災難一定相幫,暗中施恩於人而不圖回報,暗中成就好事而不求人知。勤勉不懈於此,終身不改,哪有與這樣的人結交還憎惡他的呢? (卷四十五 昌言) 🍊貴德 難忍一時之怒,便忘記了自身的安危和父母家人的禍福所繫,不是太糊塗了嗎? (卷九 論語) 🍊貴德 孔子說:「所居之處有賢德之人為友,這是福氣之所在。」 (卷四十六 中論) ❤孝悌 曾子說:「孝子奉養父母,敬備禮樂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悅,要使父母的寢處起居安適,對於飲食各方面,都要盡心仔細地照料和侍奉。父母所鐘愛的自己也應鐘愛,父母所恭敬的自己也恭敬。」 (卷七 禮記) ❤孝悌 人子侍奉雙親,不離開父母的身旁,不厭煩勞苦之事,恭恭敬敬聽從父母的話不違背,體恤父母的需要盡力侍奉。父母身體不安,自己就無法安睡;父母沒吃飽,自己就無法進食。勤勉不懈於此,終身不改。 (卷四十五 昌言) 🏞度量 君子自己德行良善,也歡喜別人德行良善;自己有才能,也歡喜別人有才能。君子喜歡別人行善卻不催促逼迫,討厭別人作惡卻不嫉惡如仇,不先料想別人品行不好,不懷疑別人不守信用,不對別人的過錯感到幸災樂禍,而是成全別人的善心善行。 (卷三十五 曾子) 🏞度量 漢高祖原是崤山以東的一個普通人,起兵之時,天下的英雄豪傑爭先恐後地歸順他,賢良之人群聚而樂於為他所用,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他。只因他法令簡略,心量寬大,能包容天下各類人才(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 (卷五十 袁子正書) ❤仁義 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誠是道義的要素。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的恩德),這是高尚的品行。 (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仁義 所謂「仁」,就是愛人。愛人,是為人父母的品行。能像父母一樣愛護人民,所以能興辦有利於天下百姓的事。所謂「義」,是能辦別事物的道理。做事合情合理,所以能為天下百姓消除災害。興利除害,是賢人的事業。 (卷五十 袁子正書) 🍠戒貪 天下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了,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身後的禍患。 (卷十二 吳越春秋) 🥬勤儉 節儉是偉大的美德,奢侈是嚴重的惡行(因為節儉可培養愛敬之心,奢侈則產生很大後患)。 (卷二十九 晋書上) 🧊懲忿 君子看到損掛,就知道應當善於掌控自己的憤怒,克制自己的欲望。 (卷一 周易) 🌈反身 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 (卷四 春秋左氏傳上) 🍀立節 子罕說:「我把 【不貪】看作寶物,你把玉石看作寶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給我,我們兩人就都喪失了寶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寶物。」 (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孝悌 為人子之道,沒有比愛惜自己的身體,保持良好的品行,從而讓父母因子女賢德而得到榮耀更重要的了。 (卷二十六 魏志下) ❤孝悌 孝敬、仁義,是各種品行當中最重要的,也是為人處世的根本。能孝敬,則家族內部就會安定;有仁義,則會受到鄉親們的尊重。這就是德行養成於自身,好的名聲就會顯揚再外了。 (卷二十六 魏志下) 🍀為政 因此,百戰百勝,稱不上是最高明的;不交戰而使敵兵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卷三十三 孫子兵法) 🌱慎始終 有功勞而且懂得謙虛的君子,能夠保持謙德至終,凡事都會吉利。 (卷一 周易) 🌲養生 眼所喜歡看的,不可依從;耳所喜歡聽的,不可順應;鼻所喜歡聞的,不可放任;口所喜歡吃的,不可隨順;心所貪求的,不可恣意放肆。所以迷惑眼睛的,必是美貌華飾;迷惑耳朵的,必是艷歌俗曲、靡靡之音;迷惑鼻子的,必是芬芳馥鬱的香味;迷惑口舌的,必是珍饌佳餚;迷惑心靈的,必是權勢利祿與功名。五者全都被迷惑,就可能要遭遇災禍、危害生命,這不是確信無疑的嗎?因此他們仰制自己的欲望,比預防堤防崩潰還更認真嚴肅;他們制約自己的秉性,比用腐朽的繩索套著奔馬還更小心翼翼。所以內則能保持長壽,外則免除世上的禍患。 (卷五十 抱朴子) 🍒因果 道德深厚的人一定會獲得吉祥美好的回報,與人結怨太多的人,一定會招來深重的禍患。所以說,沒有比仁慈更大的美德,沒有比苛刻更大的禍患。 (卷四十二 新序) 🎊知人 咎繇說:「啊!人的德行有九種類型:一是秉性寬宏而不失莊敬有度;二是性格柔和而能建功立業;三是老實忠厚而又謙恭嚴肅;四是精於治事而又恭謹敬慎;五是為人柔順而能勇敢有為;六是言行正直而又態度溫和;七是性情平易而有操守;八是性格剛斷而篤實穩健;九是堅強不屈而所作所為又都能夠合乎道義。表彰符合這九種道德標準的人,天下就會吉祥!」 (卷二 尚書) 🧧謹慎 孔子說:「君子處在自家的庭院中,發出言論之後,如果言論是美好的,那麼千里之外都能得到回應,何況是近處呢?處在自家的庭院中,發出言論之後,如果不是美好的,那麼千里之外也會背棄它,何況近處呢?言論從他本身發出來,影響到民眾;行動發生在近處,卻顯現在遠處。言論和行動,對君子來說好比是門戶的轉軸或弓箭上的機關一樣。門軸和機關的發動,關係到的是得到稱讚還是羞辱。言論和行為,是君子能夠影響天地萬物的因素,怎能不慎重呢?」 (卷一 周易) 🍃風俗 假使天下的人都違背道義去追逐利益,那便是君主所最為擔憂的事了。 (卷二十五 魏志上) 🧧謙虛 子路上前問道:「請問夫子,想要保持盈滿卻不傾倒,有辦法嗎?」夫子說:「聰明睿智,而又能保持敦厚若愚的態度;功蓋天下,而又能保持禮讓不爭的態度;勇力足以震撼世界,而又能保持小心畏懼的態度;擁有四海的財富,而又能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啊!」 (卷十 孔子家語) ❤💯改過 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就應該努力效仿,有過錯就要立即改正。 (卷一 周易) ❤💯改過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犯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 (卷五 春秋左氏傳中) ❤💯改過 人最高的境界是沒有惡念,其次是有了過錯能早早地斷絕,其下是錯誤復犯後終能改過。 (卷三十五 曾子) 書名:群書治要 作者:(唐)魏徵。褚遂良。虞世南。 歡迎翻印°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二):馮琢菴太史的父親,有一年的冬天早晨,在前往學堂的路上,他碰到一個會凍死的人,倒在雪地中。他於是趕緊把自己穿的皮袍,解下來替他穿上,並且扶他回家救治。結果那天晚上馮老先生做了一個夢,在夢裏頭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出於至誠救人一命,很不容易,現在我派宋朝名將韓琦投生到你家裏,做你的兒子。之後,生下了琢菴,就取外號為琦,以為紀念。台州有一位應尚書,年輕的時候曾住在山裏頭讀書。到了晚上,時常會聽到鬼怪作祟吵鬧的聲音,非常嚇人,但是他卻一點也不害怕。有一夜,他聽到了鬼在談話說: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外出訪友很久都沒有回來,於是她的婆婆以為兒子死了,就逼這個婦人改嫁他人。這個婦人是好人,因為不肯另外嫁人,所以明天夜裏會來這裏上吊,我從此有人替代,就可以去投胎轉世了。應尚書聽到以後,心裏頭很難過,動了救人的心。就立刻把自己的田賣掉,還假裝婦人的丈夫寫了一封假信,連同銀子一起寄到她家。婦人的婆婆看到信以後,發現筆跡不像她兒子寫的,有點懷疑,但是接著又想:信就算是假的,銀子總沒有白白送人的道理吧?我想兒子一定是平安無事才對。因此就不再逼她媳婦改嫁。後來,她的丈夫果然回來和她團圓,並且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過不了多久,應尚書又聽到鬼說話了:我本來可以找到替死鬼的,都是這個秀才壞了我的好事。另一個鬼說:那你就找他算帳。鬼說:不行,上帝因為這個人心地好,有陰德,早已經預備派他做將來的陰間尚書,我哪裏害得了他。應尚書因為聽了兩個鬼所講的話,曉得做善事的重要,因此更加努力,積德甚多。碰到荒年的時候,他一定會捐出自己的榖糧來救濟災民,碰到旁人有急難的,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不講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也都能逆來順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其子孫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常熟縣人徐鳳竹,他的父親,每次碰到荒年,收成不好的時候,他總是帶頭作好榜樣,不僅不向佃農收田租,還用自己米倉裏的榖糧,去賑濟窮人。有一天夜裏他聽到鬼在他家門口唱歌說:聽我說,聽我說,徐家秀才馬上要做舉人。而且接連唱了幾天。結果,那一年徐鳳竹先生果然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此就更加努力積德行善,從不懈怠,舉凡修橋鋪路或是照顧來往過路的旅客及僧人,只要是有益大眾的事情,他都無不盡心盡力去做。有一天,鬼又在他家門口唱歌說:聽我說,聽我說,徐家的舉人,做官一直做到都堂那麼大。後來,徐鳳竹先生果然做官一直做到兩浙的巡撫。嘉興屠康僖,起初在刑部當主事官。他經常晚上住在監獄裏邊和囚犯聊天,以了解他們犯案的原因。一旦發現有無辜被冤枉的,他就會秘密的把真相簽報給主審官。開庭的時候,主審官會參考他的簽報來審理案情,因此有很多無辜被抓的人,都被無罪釋放。照說,凡是查出冤情的人,在當時功勞是很大的,可是這位屠康僖,卻從不居功。於是京城裏的百姓們,大家都稱讚刑部尚書的審案很公正。屠康僖除了小心判案以外,還向上級陳情說:在皇帝所住的京城附近,被冤枉的人都這麽多了,那麽在全國各地,被冤枉的人一定更多。所以希望朝廷可以每五年派一個減刑官,到各省去詳細考查實在的案情。的確有罪的,定罪要定得輕重公平,實在沒有罪的,便應該要還他清白,無罪釋放。皇帝批准了他所提議的辦法,就派了很多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屠康僖也是其中一員。有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的命裏頭,本來沒有兒子的,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官的辦法,幫助了很多人,上天很高興,特地賜給你三個兒子,而且將來都可以做到很大的官。過了不久,屠康僖的夫人就懷孕,接連生了三位兒子,後來都做了很大的官。嘉興人包憑,他的父親是池陽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一個,入贅給平湖縣姓袁的人家做女婿。有一天他到太湖附近遊覽,走到一個村子裏,見到一座佛寺年久失修,殘破不堪,裏頭的觀世音菩薩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的十兩銀子,給住持師父作為修築廟宇之用。住持師父說:工事太大,所費必鉅,恐怕難予完成你交代的心願。於是他就再取出隨身行旅,貴重值錢的衣物,交予住持師父。雖然他的僕人再三勸阻,他還是堅持要將衣物捐出,他說:只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濕,我沒有衣物使用,又有什麼關係。住持師父聽了這句話,很感動的說:施捨錢財衣物並非難事,但是你虔誠的心意確實難得。寺院修好之後,有一天他又來遊此寺,並且晚上住在寺裏,即夢見寺裏頭的護法神,來向他道謝說:你做了這件功德,你的子孫將可以世世代代做官,享受福祿。後來他的子孫果然都金榜題名,做了很大的官。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吏的時候,有無辜之重犯為了求生,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先生待人很好,也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代為洗雪冤情,我們已沒有什麼可以報答,明天你請他到鄉下,詳述案情過節,並親身奉侍他,他若肯接納,則我就可能平反獲釋。他的妻子流著眼淚答應了。隔天,支先生到她家裡,她即親切招呼,並告訴他丈夫的意思,願意過給他作女婢。支先生斷然拒絕,只答應她轉呈案情,盡力而為。後來案情大白,犯者無罪獲釋,登門道謝說:先生大德,世所罕見,吾有小女,就送來當小妾,希望您能接納。支先生聽了他的話,無法推辭,就準備了厚禮,把這個囚犯的女兒娶了。後來生一個兒子,取名支立,二十歲中舉人,後來還做到翰林院孔目的大官。以後的子孫好幾代,也都官運亨通
@queenielai3872
@queenielai3872 Жыл бұрын
感謝您的分享以上故事,今天有緣看到,感恩啊!😊
@hulin8989
@hulin8989 2 ай бұрын
感谢🙏阿弥陀佛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心经心今时心修 善性正内况明镜 晋真景感外尘态 照体觉念生息见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弟子規: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當別人正在忙碌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閒言閒語去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本段是告訴我們要能時時處處替別人著想。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再找事攪亂他。別人生病或身心不安時,不可以用閒言閒語或恐嚇的話來打擾他,反而要安慰他,讓他免於恐懼不安。自己平時要察言觀色,不以自己的方便,或為滿足一吐為快的私心,而增加別人的痛苦,應該要多為對方著想,謙虛恭敬別人,這樣才能受人歡迎。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 🥰😊♥️💯 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弟子規: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揀擇就是挑食的意思,過則是沒有節制的意思。不要挑剔食物的好壞,吃的分量,大約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不要過量。同時應只取需要,不取所好,不可以看到喜歡的食物就狼吞虎嚥吃得太飽,對於不喜歡吃的就一點也不嘗試,這樣一來,所攝取的營養不僅會不均衡,還會造成身體虛弱,對於疾病的抵抗力差,日子久了,容易形成固執、愛計較的拗脾氣,變成不受歡迎的人物。其實人的很多毛病都是吃出來的,反而餓一點的人身體還很好,沒有什麼大病。往往病都是吃得太飽才生出來的,所以吃飯不能過量,要有分寸。做人、做事也要講究分寸,與人交往也要懂得留有餘地。厚道的人就是有福的人,他們做事待人都是很有分寸,總給人留一點餘地、留一點情面。特別是說話的時候,不可以太偏激、太激烈,容易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怨恨。因此,責人不可以太嚴。弟子規,這一條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人生的大學問,凡事要適可而止,飲食也要適可而止。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16 күн бұрын
書名:群書治要 1.《尚書》說:「與其妄殺無辜,寧可犯不依常法的過錯。」也就是說,處理案件要體現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獄。 (卷十七 漢書五) 2.聽取言論不如觀察事情,觀察事情不如觀察行為。聽取言論必須審察其中的來源、動機,觀察事情必須驗證實際狀況,觀察行為必須考證事情的前因後果。把這三方面綜合起來分析,比較不會出錯。 (卷四十九 傅子) 3.孔子說:「人的本性本來是相近的,都是純淨純善的,由於個人後天的習染不同,差異就愈來愈遠了。」 (卷九 論語) 4.孔子說:「身為子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要恭敬長輩和上司,做事要謹慎小心,說話要言而有信,要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行這六事以外,再學習古聖先賢的典籍。」 (卷九 論語) 5.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6.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卷四十 賈子) 1.王處訥,五代後周洛陽(今河南省)人,精通星相、曆數、天命以及占候吉凶等學問。王處訥與五代周祖郭威有深厚交情。當周祖進入汴京時,問及五代後漢劉氏國祚短促的原因。王處訥回答說:「漢氏依據中原地區,承受正統即位。以曆數來推算,國祚本來還可長久,但因漢氏高祖劉知遠即位以後,多行報復,殺害仇人,滅人家族,結怨天下,由此促短他的國運,不得維持長久……。」周祖聽了這一席話,深深感悟。本來準備發兵圍攻蘇逢吉,以及劉銖等家族,進行殺戮兩家妻妾子女,這時立刻下令阻止攻殺。當時蘇逢吉,已經自己自殺,周祖只有誅戮劉銖一人而已,其餘家族全部寬恕釋放全活,因而減少了一場殺業。 後來到了宋朝時,王處訥呈上新曆二十卷,宋太祖授予司天監官職。可見有仁心者當得厚報。 2.王祐是宋朝名宰相王旦的父親,學問文章顯揚於五代漢、周之際。宋朝初年,官任潞州知縣,後來官至尚書兵部侍郎,為朝中名臣。平生作為,很有陰德,博得當世人的稱讚。 五代時曾經規勸杜重威不要反叛漢,宋朝時又曾抗拒權臣盧多遜對宰相趙普的謀害。當節度使符彥卿鎮守大名時,有人彈劾符彥卿罪狀,宋太祖對彥卿也起猜疑心,便命王祐前往大名代理職務,以便察看彥卿動靜。臨行前太祖對王祐說:「卿此次前去,若能察出符彥卿不法罪狀,朕當與卿王溥職位。」(當時王溥擔任宰相)王祐到達魏地,察得符彥卿兩個家僮,在當地仗恃勢力,任意非為情事。王祐量其罪行,只將兩人處以流放而已,不作任何牽連。回朝上奏說:「符彥卿並無罪行,臣敢以百口性命擔保。」接著諫正說:「五代國君都因猜忌心太重,而殺戮無辜,因此國運不能長久。祈願陛下引以為戒,國家幸甚!」太祖聽罷,非常憤怒,認為王祐說話太耿直太過分,於是貶王祐為華州司馬。 王祐要赴貶所就任時,親友到都門來送行,對王祐說:「本來料想公必定會作宰相呢?……」王祐笑著說:「雖然我不作,但我的兒子必然會作。」王祐話中指的是其子王旦。王祐曾經在庭院中種植三棵槐樹,三槐樹蔭滿庭。王祐對人說:「我的兒孫,必定有人作到貴為三公者,這三棵槐樹就是標示。」後來其子王旦,果然貴為宋朝名宰相,正應了王祐所說的話。天下稱為三槐王氏。 3.竇禹鈞五子登科 竇禹鈞有一僕人,盜用了禹鈞二萬銀錢,恐怕給主人發覺,就寫了一張債劵,繫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劵上寫明:「永賣此女,償所負錢。」僕人從此遠逃他鄉。禹鈞發覺了這件事,把僕人所寫的債卷焚毀,並且對僕人的女兒撫養得很好。那女兒長大後,禹鈞還替她備了嫁妝,嫁了一位美滿的賢婿。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捨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那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裏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竇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親友中有喪事無錢買棺者,他出錢買棺葬殮;有家貧子女無法婚嫁者,他出資幫助其婚嫁,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使他們有做生意的資本。因此各地的窮人,由他幫助而得以維持生活的,不可勝數。他為了要救苦濟人,所以自己的私生活很儉樸,絲毫不肯浪費。每年量一歲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必要生活費用外,都作救苦濟急之用。他還建立書院四十間,聚書數千卷,禮聘老師,教育青年。對於無錢的貧苦子弟,代為繳納學費,先後造就了很多優秀人才。 有一天,竇先生又做了一個夢,夢見祖父對他說:「你多年以來,做了不少的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很大,給你延壽三紀,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來日都很顯達。你將來壽終之後,可上升天堂。」 從此以後,竇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竇禹鈞本人,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 4.晉國趙宣子,在首山打獵。看見桑樹蔭下有一個饑餓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經沒有吃東西了,就拿出食物給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想要拿回去給母親吃。」宣子讓他吃盡,另外再打發他一些食物回去。後來靈公想要殺宣子,埋伏士兵在門內向宣子進攻,宣子萬分危急。正在這時,忽然有一個勇士,反過來搶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後,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回答說:「我就是桑樹蔭下的餓人啊!」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 一飯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贈,足以救生。【左傳】 5.李勉唐朝人,字玄卿,從小好學,個性沈厚高雅,神志光明。少年時代家境貧寒,曾經客遊到梁宋地方,正巧和一位書生同住一家旅館。書生染患重病將死,拿出所帶的白金,對李勉說:「我已經不行了,現在左右無人知道。我死後,請你用這些白金替我辦理後事,為我安葬,剩餘的就全部贈送與你,請你收下吧!」李勉安慰答應了他,於是依照遺言,將他安葬,但是所剩白金,卻暗中把它放在棺材底下。後來那書生的家屬開墳墓時,掘出白金,終於歸還其家屬。 肅宗時提拔李勉為監察御史,李勉見武將有驕慢異常情事,便上章揭發糾正。肅宗對左右說:「我有李勉,朝廷才見尊重了。」代宗時任滑毫節度使,統理軍民要政八年,不用威武而治安良好,那些兇暴狡猾的部將,都敬畏懼怕他,德宗時提升為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宰相之職)。 勉累官位至將相,所得薪俸或賞賜,全部分送給貧困的親族姻戚,自己生活儉樸。去逝後,家中竟然沒有贏餘錢財,賜諡號「貞簡」。 李勉在朝正直清高,廉明耿介,又能自始至終敬重賢人士子,曾經引用李巡、張參為幕府(軍中文官)。二人死後,每至宴飲時候,仍舊設置兩人的虛位,進獻酒食懷念。骨鯁大臣,又能禮賢下士,實為當時宗室大臣的表率,亦不愧是位賢德宰相。【唐書 宗室宰相傳】 書名:因果感應事蹟類編 書名:群書治要 ♥️立志做事而不忘仁愛,就能宅心寬厚;考慮事情不忘道義,行為就會遵循禮義;工作時不忘盡忠職守,行動就不會徒勞無功;說話不忘遵守誠信,言語就像符節一樣有信用。如果內心寬容大度而且行為舉止遵循禮義,做事很有成效而說話很有信用,即使是古代那些有厚功大名,顯揚於四海之外,而為千秋萬世的後人所敬仰的人,他們的立身處世也沒有更超越於此的了。 (卷三十六 尸子·四儀) ♥️文王問太公說:「我想知道治國的方法。」太公答說:「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太公答:「要給予人民利益而不要加以傷害;要幫助成全人民而不要加以毀壞;要保護、生養人民而不要濫用刑罰殺害;要施與人民恩惠而不要掠奪;要使人民安樂而不要使他們勞苦;要讓人民心生歡喜而不要使他們怨怒。」 (卷三十一 六韜·文韜) 歡迎翻印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聖人做好善事幫助人們,聖人就可以得到永久時間人們對聖人的想念和尊重聖人敬愛之心🍀
@user-bh7pb2ss5z
@user-bh7pb2ss5z 3 жыл бұрын
頭殼壞掉了啦。 自己的命運只與法定相關人有關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3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菩薩們,大愛心,尊敬佩服,感恩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1.妻子持素。療夫眼疾。 秦福生居士,浙江杭州人。自幼患眼疾,每月必發作數次,到長大一直沒有康復。他的未婚妻,平素信奉觀音大士,知道丈夫眼疾,就在大士聖像前發願終身持觀音素(農曆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三日吃素),祈大士祐夫眼疾早日痊癒,自她發願起,其夫眼疾就從未發作。 2.耳膜潰爛。放生得痊。 周建鎬,讀逢甲土木系時,久為聽覺障礙所苦,耳膜爛得只剩一半,每欲聽人言,必得挨近人身,手張耳朵傾聽,方有所聞。他常放生,後筆者教他,欲放生時照著,放生儀規放生,可使功德更大,事後沒多久,在其畢業前,他的耳病奇蹟性地痊癒了。 照一般放生,活物放生後再轉世仍是活物,然照著「放生儀規」放生,可令活物轉世為人,與佛門結下深緣,所以功德更是無量。 3.發願吃素。風濕病癒。 程願西居士姊姊,手患風濕症,遍請內外科醫治,無效。她向來知道吃素戒殺可以治病,於是在自己供奉的觀音菩薩座前,虔誠焚香祈禱,發願從九月一日吃素持齋,到十九日觀音大士出家紀念日為止,求菩薩保祐疾病速癒。剛持齋三日,就好了許多,能協助家事,到吃素期滿,疾病完全好了。 4.兩足癱瘓。忽然能行。 上海市閘北建國中學教務長金志騫先生,是社會科學的專家。由於年輕斲喪過甚,患癱瘓的病,兩腳不能舉步。在學校上課,登上講壇也必須有人扶助。患病四年,歴經德日醫生治療無效。他的老師查猛濟教授來上海,和他共處。查教授平素信仰佛教,室內供養著佛像,常用佛法開導他,他對佛教本來沒有什麼信心,但與查教授彼此師生情誼深厚,不便拒絕,並且聽其師勸告,開始吃素持齋。查氏同情他的病苦,特別送他一幀藥師琉璃光如來聖像,勸他禮拜供養,持之以恒,並為他解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經義,他聽了信心大增。同年四月廿三日,夜裏夢見藥師佛,徧體亮光,莊嚴美妙,無與倫比,他正讚嘆間卻醒了過來;忽覺全身舒暢,天亮起床,竟能步行,疾病若失,於是發誓奉佛終身。遠近聞者,無不驚嘆佛力之不可思議。 5.乳癰臨死。戒殺而癒。 黃慧惇居士,江蘇省蘇州橫涇鎮人。左乳生癰,流著膿血,氣逆咳嗽,發冷發熱,飯也吃不下,醫生拒絕開方治療,自料難逃一死,想到平時多吃鮮鱼,殺生業重,於是在床上懺悔發願,從今永不吃魚,並虔誠念觀音菩薩,誠心祈求保祐。發願後約三個多小時,忽然嘔吐一大碗膿血,想到膿血從口吐出,難活命,於是一心念佛,等候死亡。過了幾分鐘,忽覺清香入鼻,發冷發熱症狀,全都退除,病好了一半,食慾恢復。過了一天,朋友來探病,說他家有西藥棉花,要給黃居士試敷,竟然立生奇效,數日就能起床,疾病逐漸康復。 6.發願戒殺。重病脫險。 杭州秦福昌,為秦福生居士之弟。七月初患傷寒,十五日,病忽加重,為危險,血從口鼻流出,兩耳不停動,舌硬不能發聲,連續請中西醫師五人,都說無法治好,到傍晚,奄奄一息,兄長秦福生,替他叩求觀音菩薩,並代他寫疏文發願戒殺放生,努力行善。他的妻子那時還沒有信佛。但也接兄嫂吳氏的勸告,刺血簽名在疏文末尾,虔誠的替丈夫發願。疏文焚燒二小時候,病人忽然能開口說話,延醫來看,就說不要緊了,過了數十日,身體恢復如常。 7.印光大師文鈔中,郭輔庭居士書記載:曾任兩江總督周玉山先生逝世。他兒子周緝之與大師相認識,大師教他喪事不可用葷,因他父親官職聲望都很高,宴客場面必大,若用葷,則必殺生無數,難免為了增加父親哀榮反而累其多背負殺生之罪。大師信寄到後,緝之即召集辦事者商議,他們都是貪口腹的人,都不贊成辦素食。結果在天津辦喪事,開四千多桌。第二年搬靈回安徽,在南京、蕪湖、家鄉、揚州四個地方又再辦追悼儀式,五次宴客,所殺生命不計其數。葬好後回天津,某日玉山先生忽到扶乩的神壇降書,痛罵家人喪事用葷,累他將在生做官的功德抵消殺生之罪都還不夠。緝之大為後悔,惜已不及,於是計劃在天津出資興建一座佛教大叢林以彌補過失,因逢戰亂未能辦成。(大師一向不贊成扶乩,引此事意在令喪事辦葷者知所戒懼。) 8.三期肺病。康復轉健。 本際法師,號澄澈,俗名龍燦。在軍、政、教育界擔任過多職位。平日相信肉類滋補的說法,違背母親遺命,殺食動物,廣造殺業。後來患三期肺病,醫藥治療無效,到此才知殺生的罪過佛,於是開始戒殺吃素,常念佛號及觀音聖號,遇到人就以念佛戒殺相勸勉,藉以懺悔以往殺業。自此肺疾漸癒,到了五十六歲,體力更健,勝過狀年。於是撰寫【勸人速斷肉食,免罹災難文】,流傳於世,使人知所戒懼。69歲出家,享年85歲,荼毗獲得舍利7顆。 9.一擔魚鱉。救得女命。 王溫石。一日,有挑一擔魚者欲賣,內有鱔魚大鱉,汝說要放生,必須賣我少便宜一點,彼曰可以,吾兒跟之到王公宮口有水處放之,余不久來津,剛到天津火車站時,有歡迎者言,汝大小姐差一點病死,余始識放生之益,寄語世間人,在路上若遇有生靈時,必要買之放生,以此奉勸也。 10.母病昏憒。放生漸癒。 蔡母楊耆賢居士,江蘇鎮江人。受子蔡鐘駒之勸,專修淨土,自定常課,每日念佛千餘聲,漸增至三萬聲餘聲,並持心經及往生咒數百卷。九月初染時疫甚厲,病劇時神志欠清,子就床前念佛,以助正念,夜持觀音聖號,以求卻病延年。每一閉目,輒見白衣人為母撫按,呻吟稍定。十一日病復昏憒,媳購烏魚鯉魚鱔魚等數百尾,放之長江,以此功德,為母回向西方。迨放生歸,母已起坐,諸恙稍減。嗣又於深宵兩見白衣人伸手撫按,三聞檀香味起於床下,病即漸癒。 11.發願吃素。治好胃病。 王秀美小姐的敘述,每年三月份一定大痛一次,故而至佛菩薩面前發願,日後願吃長素,只祈願胃病能好。母親準備素食,但因麻煩,每餐都得煮2次(一次葷食和一次素食),過幾天不準備素食了。我也不好意思再要求,就開始不吃飯,卻又不能讓母親知道,第五天餓得兩眼昏花,快支持不住了,打算隔天吃葷,當晚夢見佛菩薩告訴我,我不再吃素,則不理我,隔天醒來,便將夢境告知母親,母親遂欣然同意,且也伴我同吃長素,至今已6年有餘,胃部自吃素後再也沒有大痛過。 12佛法中【定業亦可轉】的說法。 第97頁:祖父林南進當時患嚴重的肺癆,遍醫無效,病重臨危。當時家父為了照顧祖父的病,很久沒去覺化堂扶乩。某天半夜,覺化堂辦事人員忽來敲門叫醒家父,說是當晚三山國王尊神自動降臨覺化堂,指示要為我祖父延壽,賜了三張符,要家父放到藥罐中,只加水煎煮,三張符分作三天煎服。祖父服完符水,也沒吃藥,垂死要命的病奇蹟般的康復。到79歲才去逝,剛好延壽一紀(12年)。先祖父的例子,則證明了佛法中「定業亦可轉」的說法,的確真實不虛。據家父說,先祖父患肺結核喀血兩、三年之久,得病後也曾到處求神問乩,但都沒有效果,後來就放棄不再求了。他生平就常行善事。雖然生病求神無效,但他知道生死有命仍舊深信因果,照樣熱心的濟貧救急,廣行善事。到病危時,家人沒去求神問乩,三山國王尊神卻主動的指示要為先祖先治病延壽。可見這是行善累積而成的力量,越積越多,最後達到足以轉變原本該受的苦報的程度,終於得到康復延壽的善報。三山國王尊神應該是因緣際會執行這件善報的神。若非先祖父積了不少功德,神雖慈悲有心助他,應該也是無能為力的。 神壇扶乩真相的探討: 設乩問神目前極為流行,有的被壞人利用來詐欺騙財,因而被指為迷信,受到大家的撻伐;有的則非常靈驗,令人無法不信。 第98頁:「定業」是一定受報的業,除非積了大陰德或作了大善行或極虔誠的拜佛、懺悔、還有改變的一線希望,光憑神鬼的神通是無法敵過定業的力量的。 書名:因果報應實證 作者:淨松居士 歡迎翻印。 書名:五福臨門。作者:陳柏達。歡迎翻印。 長壽的因:仁愛心、慈悲或救護所有的動物、放生、宣揚放生戒殺的原理、施捨飲食(請人吃素食或以小米餵鳥)。 長壽的緣:心平氣和、不動怒、生活有規律、調節飲食(不暴飲暴食)、足夠的營養、不過度勞累……。 施食:餵小鳥、小魚或其他野生動物。例如:每天灑一些小米在院子或房子外面,讓小鳥吃,以免小鳥肚子餓去覓食小蟲,無形中又減少了殺生的機會,這也是在積陰德! 亂燒樹葉會惹來短命惡報。 《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的記載:揚州有一位名字何自明的人,後來他生了大病,臨死之前自己說出:「我一生以來所燒的樹葉不可計數。起初我以為沒什麼罪,那裏料想得到葉子上面有無數多的小蟲和卵。現在閻王爺以殺生罪責怪我,我想我大概無法補救贖罪了!」說完就死了。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明镜照!众观明!境明相!明非明! 非明有!愚言明!诸明白!人无明! 明可明!况真明!实明理!时知明! 人明常!日月明!晨明亮!阳光明! 见解明!社文明!等明证!山清明!
@tansimadvisoryservicessdnb251
@tansimadvisoryservicessdnb251 2 жыл бұрын
(觀諸佛剎土,思惟究竟,)一心後,「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為誰選擇?不是為自己,為一切眾生。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都是講阿彌陀佛因地,法藏比丘。 一其心,住真實慧,再勇猛精進,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專志莊嚴妙土。極樂世界怎麼來?四十八願功德成就。修多久?他修了五個大劫,世界成住壞空五次,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功德成就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是普通人,他真幹,四十八願,五劫真正修行,成就西方世界。 我們把極樂世界看成一個公司,阿彌陀佛是大老闆,今天想到他公司加入股東,怎麼加法?一句佛號就是一股,今天念一萬聲佛號,就加了一萬股。極樂世界你有分,股份愈多,到那邊不是當伙計,是當老闆。他已經成功了,我們去不難,他非常歡迎。 這個功德是真實的,在這個地方,無論什麼賺錢公司都是假的,它會倒閉,極樂世界不會倒閉,無量壽(遍十方三世)。到那裡真正享福,天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福慧雙修,智慧、福報圓滿,就成佛了。皈依佛,二足尊,二是什麼?一個智慧,一個福報。 所以到極樂世界幹什麼?修福報,修智慧,不是幹別的。真發心,真幹,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這個世間事情別管了,都是麻煩、障礙、煩惱,都是不善的果報。要好好念,愈早去愈好。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必定要多做善事行善積德,對人對事一定要寬容包容,待人柔和,和氣慈悲。也要愛惜自己的精神,盡心行善,廣積陰德,時時存善念,常常做好事,就能趨吉避凶而得到福報,就能改變命運。 有心寬厚待人,遭到譏笑侮辱,要忍讓。不能忍,所修的功德都會被燒光。 韓琦無錢濟人,便捐衣飾,後做丞相。應秀才賣田救鄰婦命,後做尚書,子孫科甲。朱軾家貧教學,捐束修三千,後三子顯貴。 宋代朱熹曾述:「善為傳家寶,忍是積德門。」 1.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籠統;態度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視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有疑惑要想辦法求教,不可以得過且過;生氣的時候要想到後果和災難的可怕,不可以意氣用事;遇到有利益可得的時候,要想想是不是應得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2.孔子說:「忍不住一時的氣憤,衝動行事,忘了自己生命的安危,乃至於連累父母家人,這豈不是迷惑糊塗的行為?」 3.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然後心志才會有定向;心志有定向,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心不妄動,然後才能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思慮周詳、處事精當,能夠思慮周詳,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4.別人學一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的,我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這樣做,雖是極笨的人,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堅強。 (學習,透過不斷的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個性,甚至改變一生!) 5.孔子說:「真正有仁德的人,想要自己立足於社會,就會顧慮到別人的利益,協助別人也能立足於社會;想要自己將來通達有前途,也會想要幫助別人也通達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為例,為別人設想,可以說是行仁的路徑與方法了。」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進一步做到「己之所欲,施之於人」,誠所謂「兼善天下」是也)。 6.老子 能夠瞭解別人是「智」,能夠瞭解自己是「明」。能戰勝別人的,可以稱得上有力量,能克服自己的私欲、妄想,才是真正的「強」者。能夠知足的人是真富有,能夠勤行不懈的就是有志氣。能與道相處而不失(不背離道的根基),以道為處所的人,將與道長存;身體雖死亡而道(精神)能長存者,才是真正的長壽。 (誠者,無自欺也。能坦誠的面對自己,內心清楚明白,故明。) 墊起腳跟,想要高過別人,反而站不穩;跨大步伐走路,想要快過別人,反而走不好;好自我表現的不見得高明;自以為是的,反而無法彰顯自己的重要;喜好誇耀自己功勞的人,反而無法建立大功;喜好炫耀自己的才能,志得意滿的人,反而無法保持長久。……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有道之士是不會做的。 了解天地萬物運行和演變的道理,都是依著循環往復的規則,叫做「明」。不了解這個規則,任憑私心胡亂作為,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 過分追求視覺的享受,將會造成眼花撩亂,甚至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聽覺的享受,將會造成聽覺不靈,甚至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覺的享受不知節制,將會造成味覺的傷害,甚至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沈迷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會令人狂野放蕩心神不寧;有了難得的珍寶財貨,就得時時提防被偷被盜,因此日常生活處處受到限制防礙。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本性的天真。 所以過分的愛名愛財,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珍寶財物收藏豐富,一遇天災人禍損失必定很嚴重。知足者不貪,自然不會受到侮辱;行事有節制,知道適可而止,沒有僭越之舉,危險就不會發生,能這樣生命自然可以保持長久。 處理難事要在容易時著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剛開始,還是很細微的時候著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是從細微的做起。 (把握時機而為,必將事半功倍,否則,易者漸難,細者漸大,難矣!) 求學是一天一天的增加學養的深度,求道是一天一天的減少欲念、妄想。 (求學是希望增加知識才能;學道是學習明理,理得心安) 7.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應當警惕防備:少年時,血氣未穩定,發育尚未完全,應當警惕防備的是色慾;壯年時,血氣正剛強,應當警惕防備的是好勇鬥狠;到年紀老了,血氣已經逐漸衰頹,應當警戒防備的是貪求務得。」 8.孔子說:「如果放任自己依據個人的【利益】來行事,必將招致很多怨恨。」 9.孔子說:「在路上聽到的消息,未經求證,就在路上傳播的人,是背離道德,自棄於道德的人。」 10.心裡確實有這個念頭,誠心誠意努力去做,雖不一定符合目標,但距離理想也就不遠了。 11.不欺人是存心忠厚,不被人欺是聰明,不自欺能夠誠實的面對自己,才是大丈夫。 12.有錢人,可以用財富來裝飾他的房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美德來潤澤自身,因為內心坦然寬大平和,身體自然舒泰安穩。 13.所謂「修身在於正心」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平正;有貪圖愛戀的意圖時,心就不平正;有憂患的時候,心也不得平正。 14.俗話說:「人們通常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點,也不了解自家的禾苗已經長得很碩大。」 【中庸說:心有所偏,則不得其正,當然見不到事實真相。】 15.孔子說:「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16.孔子說:「朋友有不對的地方,應該誠心的給予忠告,善巧的將他導入正軌,如果不能接受就要停止,暫時不要再勸了,以免自取其辱。」 (規過勸善,乃朋友之義) 17.孔子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五十歲以後學易經,把易經學通之後,人生就不會有大過了。」 18.孔子說:「立身處世能夠自我反省,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別人的過失盡量寬恕,自然就能遠離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9.孔子說:「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會壞了大事。」 20.孔子說:「不會因為這個人有過失,就忽視他有道理的言論。」 21.孔子說:「若遇到行仁的事,應當勇於承擔,率先向前,不必謙讓給老師。」 22.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選擇好的榜樣來學習;不好的,就作為自我反省,改正的借鏡。」 23.魯哀公問孔子說:「你的學生當中哪一個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顏回是最好學,他從來不把怒氣發在無關的人身上,並且不會犯同樣的過錯。」 25.孔子說:「晏嬰(晏子)善於與人相交,他和人相處越久,對人越恭敬有禮(敬意不衰)。」 26.孔子稱讚鄭國大夫子產說:「他有四種行為合乎君子為人的道理,立身謙恭有禮;對長官誠敬謹慎;有恩惠於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養;使用民力能合乎時宜(不能影響農民的耕作)。」 27.孔子說:「多聽別人說,把你覺得有疑問的保留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說,這樣過錯自然就減少了;多看別人做,把你認為有疑問、不安的地方放在一旁,其餘的部分也要謹慎的去實行,能這樣做,就很少有後悔的事情了。」 28.孔子說:「言辭,只要能通順的表達意思就够了。」 29.以不合理的言辭待人,別人也會用不合理的言辭來對待你;財富如果以不正當手段奪取,也會以不合理的方式揮霍一空。 30.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載。 書名:四書、老子 書名:群書治要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對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利祿為榮。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 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言行有四個準則:一是遵循志向的過程中,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能時,不忘道義;三是恪盡職守時,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能謹慎遵守這四個準則,終生不忘,名譽和功業自然會隨之而來,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隨,聲音發出會有迴響一樣。 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大悲水之念服法】 凡三寶弟子淨口虔修者均可念大悲水療疾,並佈施結緣。念時,先須焚香頂禮,供開水一杯(多少不拘);應念:1.香讚;2.淨口業真言;3.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4.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三聲),大悲咒(四十九遍);5.補闕真言;6.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此大悲水仗佛威力能治一切大小疑難之症。服此水者必須素口先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如小兒或病者無法念時,凡有關係之人均可同聲代念),然後服下,立刻見效。如服此水者或其家人能發願放生,或每月齋素幾日,尤見功效;至若潛修大德念大悲水時,水可無限而佈施亦無限,此隨發心者功德如何而定。 【大悲咒防火災法】 除用大悲水遍灑居屋可免火災外,可改備黃元紙一張,念咒時儀式同上述;每念大悲咒一遍於此黃紙上印一紅。共念大悲咒四十九遍(即印七O成一行,共七行),並於四角O上,每角加念觀音靈感真言(即十小咒之一)一遍,加一小咒於角上大O內,然後將此咒紙焚於各家灶君座前,能免一宅火災。如念咒者功德圓滿,能使四週鄰舍同受法益,不遭回祿。 【觀音靈感真言】 唵。嘛呢叭彌吽。麻曷倪牙納。積都特巴達。積特些納。微達哩葛。薩而斡而塔。卜哩悉塔葛。納補囉納。納卜哩。丟忒班納。 (口奈)麻嚧吉。說囉耶。莎訶。 【爐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口業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娑婆訶。 【補闕真言】 南謨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佉囉佉囉。俱住俱住。摩囉摩囉。虎羅。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三遍) 書名: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神咒功德說明·放生儀軌。 【誦持大悲咒之功效】 一、1.能得安樂。2.除一切病。3.延年益壽。4.得富饒。5.滅除一切惡業重罪。6.離障難。7.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8.成就一切諸善根。9.遠離一切諸怖畏。10.臨命終時,任何佛土,隨願得生。 二、觀世音復白佛言:持此咒者,得十五種善生:1.所生之處常逢善王。2.常生善國。3.常值好時。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純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屬,恩義和順。9.資具財食,常得豐足。10.恆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財寶,無他劫奪。12.意欲所求,皆悉稱遂。13.龍天善神恆常擁衛。14.所生之處,見佛聞法。15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不受十五種惡死: 1.不為飢餓困苦死。2.不為枷禁扙楚死。3.不為冤家仇懟死。4.不為軍陣相殺死。5.不為虎狼惡獸殘害死。6.不為毒蛇虺蠍所中死。7.不為水火焚漂死。8.不為毒藥所中死。9.不為蠱毒害死。10.不為狂亂失念死。11.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12.不為惡人魘魅死。13.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14.不為惡病纏身死。15.不為非分自害死。 三、誦持此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 四、若在山野誦經坐禪,如有山精魍魎鬼神擾亂,誦此咒一遍,諸鬼魔皆被縛。 五、如法誦持者,觀世音時敕一切善神、金剛密跡,常遂護衛,不離側,如護眼命。 六、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 -以上節錄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悲咒 1.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2.南無阿唎耶 3.婆盧羯帝爍鉢囉耶 4.菩提薩埵婆耶 5.摩訶薩埵婆耶 6.摩訶迦盧尼迦耶 7.唵 8.薩皤囉罰曳 9.數怛那怛寫 10.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11.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12.南無那囉謹墀 13.醯唎摩訶皤哆沙咩 14.薩婆阿他豆輸朋 15.阿逝孕 16.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多那摩婆伽 17.摩罰特豆 18.怛姪他 19.唵阿婆盧醯 20.盧迦帝 21.迦羅帝 22.夷醯唎 23.摩訶菩提薩埵 24.薩婆薩婆 25.摩囉摩囉 26.摩醯摩醯唎馱孕 27.俱盧俱盧羯蒙 28.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29.摩訶罰闍耶帝 30.陀囉陀囉 31.地唎尼 32.室佛囉耶 33.遮囉遮囉 34.麼麼罰摩囉 35.穆帝隸 36.伊醯伊醯 37.室那室那 38.阿囉參佛囉舍利 39.罰娑罰參 40.佛囉舍耶 41.呼盧呼盧摩囉 42.呼盧呼盧醯利 43.娑囉娑囉 44.悉唎悉唎 45.蘇嚧蘇嚧 46.菩提夜菩提夜 47.菩馱夜菩馱夜 48.彌帝唎夜 49.那囉謹墀 50.地利瑟尼那 51.婆夜摩那 52.娑婆訶 53.悉陀夜 54.娑婆訶 55.摩訶悉陀夜 56.娑婆訶 57.悉陀喻藝 58.室皤囉耶 59.娑婆訶 60.那囉謹墀 61.娑婆訶 62.摩囉那囉 63.娑婆訶 64.悉囉僧阿穆佉耶 65.娑婆訶 66.娑婆摩訶阿悉陀夜 67.娑婆訶 68.者吉囉阿悉陀夜 69.娑婆訶 70.波陀摩羯悉陀夜 71.娑婆訶 72.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73.娑婆訶 74.摩婆利勝羯囉耶 75.娑婆訶 76.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77.南無阿利耶 78.婆羅吉帝 79.爍皤囉耶 80.娑婆訶 81.唵悉殿都 82.漫多囉 83.跋陀耶 84.娑婆訶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ай бұрын
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後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 意謂,就辦事方面,無論大小,目標要遠大,辦法要周詳,又要預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遠大的志向、長久的規劃,否則憂患就在眼前。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 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人最高的境界是樂於為善,其次是習慣為善,其下是能夠勉勵自己努力為善。(曾子) 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春秋左氏傳上) 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誠是道義的要素。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的恩德,這是高尚的品行。(後漢書二) 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就應該努力效仿,有過錯就要立即改正。(周易)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犯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春秋左氏傳中) 書名:群書治要。 明朝有位好官名叫楊旬,他常做十大善事,做了幾十年: 1.有冤獄必定辨明。 2.收棄嬰雇人餵奶。 3.老、幼、苦人送米。 4.不收錢送湯藥。 5.貧苦死亡送棺材。 6.窮女出嫁送衣裳。 7.自己戒殺放生。 8.荒年買米救濟老殘。 9.修橋補路開山道。 10.異鄉窮人送路費。 兒子受感化,認真讀書,日後亦考取狀元。 施棺濟葬五世其昌 明朝初年,江蘇南京城有一位善人甯從禮,捨施棺材。貧苦人家有喪事,他就捨施棺材,如缺錢埋葬,他又送給錢、米。他享壽百歲故世,並托夢給家人說:我助葬多年,利人不計其數。上蒼念我陰功,已賜福我兒孫。小孫兒甯謙光明年中狀元。後來謙光果然高中狀元。 在浙江杭州一帶,以富豪稱雄的,在清朝有關、汪、孫、趙四個大家族。他們都是存心動念,莫不在於利益萬物,濟助急難之人,孜孜不倦,毫不厭煩。 關家而言,如關槐的祖父,當提報為官時,還不斷地執筆增註【丹桂籍】一書。 汪家則佈施、贈送紫霞丹等救急的藥丸,好幾代都未停止。 孫家則時常印送各類的善書,近年又印送【玉曆】來警醒世人。 趙家則遵信【玉曆】中的指示,印贈【玉曆】,並佈施棺木,救濟貧窮不幸死亡的人,並佈施棉衣,幫助受凍的人。 以上四大家族的前人,就是如此存心的。因此,其後人不只是現在家境富裕豐厚,而且子孫貴顯的很多。累積善行,可以承天之幸,降下吉祥,不只利益他人,同時也恩澤了自己的後人。這些事例,可以做為確實的證據。我十分恭謹地將所看到的,聽聞到的,舉例出來,勸導相信的人,多行善德。 以上都是【李氏求己堂集】中所記載的。 滁州,魯兆熊先生因為母親病重,請醫生來治療。醫生說:「已經病入膏肓了。」 就收手不想開藥。兆熊先生於是叩禱慈悲的佛祖加被,並發願印送二百本的 【玉曆】,祈求母親生病痊癒。結果不到半個月,竟然不藥而癒了。 以上是兆熊先生親自對季亮先生說的事例。 書名:玉曆寶鈔。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的善書:謙德之效:(下篇) 書經上也說:「自滿、就要招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一定臉上有一片謙和安詳的光彩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辛未年到京去會試,我同鄉嘉善人同去會試的有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紀最小,極為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說:「怎樣能看出來呢?」我說:「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承受福報。兄台你看我們十人中,有信實誠懇,不敢出風頭,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順從人意,小心謹慎,謙虛敬畏,像敬宇的麼?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種修養,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難道有不發達的道理?」,等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進士。 丁丑年在京裏,同馮開之住在一處,看到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不會現出驕態,大大地改變了小時候的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李霽嚴,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只看他到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謙虛,天一定幫助他,兄臺必定登第了!」後來果真考中。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不滿二十歲時,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父親做嘉善縣的主薄,裕峰隨同他父親到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全塗掉了,趙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少有!)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上了科第。 壬辰年我進京覲見皇帝,見到夏建所,滿臉流露謙和光采,好像能夠迎面照人似。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舉止穩重、行事實在,放肆的人也會懂得自我約束、收斂言行。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經發了智慧,上天一定要發他福了。」等開榜,建所果然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張畏嚴,學問很好,文章做很好,在當時讀書人之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一處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他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認為沒有眼光。 有一位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嚴遷怒道士。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嚴更加發怒道:「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道士說:「聽說寫文章重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這樣怒罵,心裡不平到了極點,文章怎麼能夠寫得精巧呢?」張聽了道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是沒有用。自己必須在性情上先做個轉變。」張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有什麼福報不能求到?」張說:「我是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心地做出來的。只要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像謙虛這件事,不必花費錢,你怎麼不自我反省,偏偏罵考官呢?」 張畏嚴從此痛改前非,轉變以往驕慢,隨時隨地自我約束,每天加緊修善,因此功德天天增長。 到丁酉年,有一天,他夢到自己走進一棟高樓裡,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他好奇就問旁邊的人。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名冊。」張問:「為什麼缺少那麼多名字?」那人道:「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年三年查考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才能榜上留名。這冊子的缺額,都是本來該考中,因為做了不厚道的行為,才被剔除。」後來他又指一行說:「你三年來律己相當謹慎,或許可以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能自愛。」張畏嚴果然中一百零五名。 佛教 :♥️財佈施得財富、功德。♥️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因,得到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萬物有恐怖、有畏懼、生命受到威脅,你幫助他離開一切恐怖,讓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 佛教:因為施捨心不貪欲、仁慈心不瞋恨、智慧心不愚癡的三種善行根本,是平等一樣。 樂於布施,這種人就能壞滅五種弊病惡法:第一是邪惡謬見,第二是沒有信仰心,第三是放肆縱逸,第四慳吝心,第五是瞋怒癡迷。捨離這惡法以後,內心生起歡喜,因為歡喜的緣故,甚至獲得真正的解脫。這種人現在世就得四種好的果報;第一是一切人都樂於看見他,甚至怨家也一樣;第二是善好的名聲流傳廣布,遍於四方各處;第三是進入廣大群眾時,內心沒有怖畏;第四是所有一切善人,都樂意來親近依附。 忍辱:有人生起瞋恨恚怒心,用惡劣的口氣責罵,應當閉口默不回聲,但也不捨棄他。 有智慧的人,樂於修習忍受侮辱行,這種人常會得到顏面容色和氣喜悅,和好快樂歡喜笑,他人看見生歡喜心。 眾生如果能夠修習積集仁慈心,這種人當會得到無法計量的功德。修習仁慈心時,如果能先於怨家中施給平安,這就名叫做修仁慈心。 如果能夠修習忍受侮辱行,應當知道這就是修習仁慈心的主因助緣,仁慈心,就是一切安樂的主因助緣。 觀察善行優點,仁慈心。 修慈心得無量功德。 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謝謝你💯♥️感謝你💯♥️佛菩薩愛心教導💯♥️尊敬佩服♥️💯謝謝你💯感謝你♥️☺感恩♥️💯尊敬佩服♥️💯鞠躬♥️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群書治要:第一冊 🧧謹慎 要引以為戒啊!不可多話,多話容易因為輕慢心而說錯話,最後招來禍害;不可多事,多事容易因為內心浮躁而做錯事,最後引來禍患。處於安樂時要提高警戒,不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 (卷十 孔子家語) 🧧謹慎 孔子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卷一 周易) 🧧謹慎 人人都有聖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續不斷,則被煩惱纏縛,就會變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會變成聖人。由此可知,「聖」與「狂」之分,只在罔念與克念之間。 (卷二 尚書) 1.罔念:失掉覺察。 2.狂:狂妄愚昧之人。 3.克念:克服妄念。 🍠戒貪 貪戀五花八門的色彩,使人精氣神外散,視覺遲鈍;過度追求音樂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氣,聽覺遲鈍;講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覺遲鈍;沉溺於騎馬打獵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難得的貨品,使人貪心增長,而造成行為偏差。 (卷三十四 老子) 🍠戒貪 皇祖大禹有這樣的話:在內迷戀女色,在外迷戀遊獵,縱情飲酒毫不節制,貪嗜歌舞不知滿足,住在豪宅,雕粱畫棟,過度裝飾。以上幾項只要沉迷於一項,就沒有不亡國的。 (卷二 尚書) ♥️愛民 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愛護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長愛護弟弟。見到百姓飢寒,就為之哀痛;見到百姓勞苦,就為之悲傷。 (卷三十一 六韜) ♥️愛民 子張向孔子問為仁之道。孔子說:「能實行五種品德於天下,便算是仁了。」子張請問是哪五種。孔子說:「恭、寬、信、敏、惠。對人恭敬就不會遭受侮辱;待人寬厚就可以得到大眾擁護;做人誠信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做事勤奮敏捷就能獲得成功;能廣施恩惠於人,那麼人必願意效力盡忠。」 (卷九 論語) 🌈正己 曾子說:「敢問什麼是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就更加友愛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就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就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就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就知道堅守節操。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卷十 孔子家語) 🌞君道 作為君主的聖人,時時以天下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不因為自己個人好惡產生的怒氣,傷害了天下的公義。 (卷十七 漢書五) 🌝遷善 孔子說:「我與他人的相處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讓我學習效法之處。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對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類似情況,則自我改正。」 (卷九 論語) ♥️💯改過 孔子說:「一個人有過而不改,這是真正的過錯啊。」 (卷九 論語) 🌈反身 孔子說:「要求自己從嚴,要求他人從寬,就能遠離怨恨。」 (卷九 論語) 🙏尊賢 身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導致的結果是智者不為他謀劃策略,有辯才的人不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為他衝鋒陷陣。智者不出謀略,那麼國家社會將會陷入困境;有辯才的人不做外交,那麼就無法與他國往來;勇者不奮力向前,那麼邊境就會受到侵犯。 (卷四十七 新序) 🐉禮樂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 (卷七 禮記) 🐉禮樂 仁義道德,不藉助禮在細微曲折之間,體現出的等級秩序及具體的行為規範,就不能實現;欲通過身教和言教來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作根本標準,就不免要顧此失彼,而無法周到完備;分爭曲直,辨訟是非,若不以禮作準繩,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間,沒有禮就無法定名位、盡本分;無論是學習從政,還是學習其他東西,不根據禮,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親近之情;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祈禱酬謝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誠敬莊嚴。 (卷七 禮記) 🍀微漸 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過於自滿,享樂不可沒有節制。 (卷七 禮記) 🍒因果 見到吉祥的瑞兆卻去做惡事,吉祥反而會變成災禍! (卷四十 賈子) 💝鑒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應該警惕戒備的事:少年時,血氣尚未穩定,應該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縱在色欲上;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應該警戒,不要爭强鬥勝,而應以此飽滿的體力精神用於正當的事業;到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應該警戒,不要貪得無厭。」 (卷九 論語) 😊謹慎 《曲禮》說: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不恭敬的,舉止端莊穩重,像若有所思的樣子,談吐安詳穩定,條理分明,這樣才能安定人民啊! (卷七 禮記) ♥️人情 我聽說忠誠善良可以減少人民的怨言和批評,沒聽說倚仗威勢能防止抱怨的。 (卷五 春秋左傳中) ♥️人情 周公對兒子伯禽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族,不讓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對老臣舊友,如果沒有惡逆等重大罪過,就不要遺棄他。不要對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無缺。」 (卷九 論語) 👨‍🏫學問 勤學不厭倦,這樣才能對治自身習氣,提升自身修養;教學不厭倦,這樣才能教育感化別人。 (卷三十六 尸子) 👨‍🏫學問 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揚仁義道德,一定先要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卷四十四 潛夫論) 👨‍🏫學問 曾子說:「君子盡力改正自己的缺點習氣,檢查反省自己的過錯,盡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義的事,當下去做,這樣可以稱得上是真實學問了。」 (卷三十五 曾子) 🏞度量 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記恨小的仇怨。」 (卷二十一 後漢書一) ♥️仁義 人不能忘本,縱使自己飛黃騰達了,患難當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遺忘,對於跟我們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拋棄。 (卷二十二 後漢書二) ♥️孝悌 每踏出一步都不敢忘記父母,每開口說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踏一步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就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開口說話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招致別人的辱罵。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這樣謹慎小心,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稱得上是孝了。 (卷七 禮記) 🌲養生 養生:養生的方法,最上的在於修養精神,其次才是保養身體。神氣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寧,這是養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滿肚腸,滿足嗜好和欲望,這只注重在養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卷三十五 文子) 🌲養生 養生:調和精神氣息,克制憂慮,避免風濕邪氣的侵入,節制飲食,適當控制嗜好欲望,這些是長壽的良方。 (卷四十五 昌言) 🍒因果 聖人待人守柔處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給與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聖人執左契一樣;無德者待人就如同執掌賦稅,只向人索取而不給與人。天道毫無偏私,永遠降福給與而不取,完全合於天道的善人。 (卷三十四 老子) 🧧應事 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做事敏捷。」由此可知,君子講究實行,不多言、不空談。 (卷九 論語) 🧧應事 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而站不住腳;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發生困難;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卷十 孔子家語) 🍀為政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永遠守住。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凡事謙讓處下,不敢自傲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卷三十四 老子) 🌱微漸 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白話:不尊重他人,隨意輕慢戲弄,就會喪失做人應有的道德;沉溺於所喜好的事物之中,乃至於不能自拔,就會喪失自己原有的志向。(卷二 尚書) ♥️💯改過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月蝕一樣:所犯的錯,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像日月蝕後重現光明那樣,人人都敬仰。」 (卷九 論語) 💦慎武 十萬人的軍隊一出動,每天耗費千金。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最好的勝利;不戰而勝,才是最好勝利。 (卷三十七 尉繚子) 書名:群書治要 作者:(唐)魏徵。褚遂良。虞世南。 歡迎翻印。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五):善也有分,大。小。之分,從前有一位叫衛仲達的人,在翰林院當官,有一次,閻王派小鬼把他的魂魄抓到陰間去,並且把記載人間善事、惡事的善惡簿拿給他看。他發現,記他惡事的簿子多得很,擺滿了整個庭院;而記他善事的,卻只有幾張紙而已。閻王又命人拿秤來,把兩種簿子秤秤看。說也奇怪,擺滿庭院的惡簿子竟然比只有幾張紙的善簿子輕。衛仲達就問閻王說:我年紀輕輕,還不到四十歲,怎麽會有這樣多的過失及罪惡呢?閻王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造了惡,無須等造了才算。衛仲達又問:為什麼我的善簿子那麼薄,卻比惡簿子重呢?那這善行簿記錄了什麼?閻王說:有一次朝廷曾大興工程,重修築三山的石橋,當時你為免勞民傷財,免去百姓做工的苦。上奏勸請停修,這善簿子裏記載的,就是當時你的奏章文稿。衛仲達說:我雖上了奏,但朝廷並未採納,怎會有這麼大功德?閻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到底是想幫大眾百姓免於吃苦,這是很好的。若被採納,則功德更大!由此可知,如果一個人能立下志願,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那麽即使所作的善事很小,功德也會很大。可是,如果心裏只為自己著想,那麽就算你做了很多善事,功德也是很小的。善還有,難。易。之分,古人說:修身克己,成全仁道,須從最難處下功夫。要從難克服的地方開始做起,譬如說去除自己的私心。因為如果難的能夠除去,小的過失自然容易克服。所以從前孔子談到如何能做到仁的問題時,就說要先從去除私心下手。再舉幾個例子: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他眼看有一個窮人家,因為欠公家錢而就要妻離子散,就把他教書兩年所得的薪水,都拿出來代替窮人繳罰款,使得他們能夠夫妻團圓。河南張老先生,也是為了救活他人,而把十年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代窮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這是難捨能捨。江蘇鎮江靳老先生,雖年老無子,也不忍娶窮鄰的幼女為妾,以免耽誤女孩的青春而將她歸還。這是,極難忍能忍,這種難行之善,天降之福必豐厚。前面所說的傾囊相助,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善舉,都是做別人所不願做,忍別人所不能忍的,這種難為之善,是最可貴的,所以上天賜給他們的福,也會跟著很豐厚。窮人行善助人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如果也能夠盡力而為,在困難中行善,那麼所作的善事,就會最可貴,將來獲得福也大,很有價值。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 注音(聲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漢語拼音(與韻母合併) 1.ㄓ 1. zhi 1. zh 2.ㄔ 2. chi 2. ch 3.ㄕ 3. shi 3. sh 4.ㄖ 4. ri 4. r 5.ㄗ 5. zi 5. z 6.ㄘ 6. ci 6. c 7.ㄙ 7. si 7. s 🍇注音(聲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1.ㄅ 1. b 2.ㄆ 2. p 3.ㄇ 3. m 4.ㄈ 4. f 5.ㄉ 5. d 6.ㄊ 6. t 7.ㄋ 7. n 8.ㄌ 8. l 9.ㄍ 9. g 10.ㄎ 10. k 11.ㄏ 11. h 12.ㄐ 12. j 13.ㄑ 13. q 14.ㄒ 14. x 🍇 注音(韻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漢語拼音(與韻母合併) 1.ㄧ 1. yi 1. i 2.ㄧㄚ 2. ya 2. ia 3.ㄧㄝ 3. ye 3. ie 4.ㄧㄠ 4. yao 4. iao 5.ㄧㄡ 5. you 5. iu 6.ㄧㄢ 6. yan 6.ian 7.ㄧㄣ 7. yin 7. in 注音(韻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1.ㄚ 1. a 2.ㄛ 2. o 3.ㄜ 3. e 4.ㄡ 4. ou 5.ㄢ 5. an 6.ㄣ 6. en 7.ㄝ 7.^e 8.ㄞ 8. ai 9.ㄟ 9. ei 10.ㄠ 10. ao 11.ㄤ 11. ang 12.ㄥ 12. eng 13.ㄦ 13. er 🍇注音(韻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漢語拼音(與韻母合拼) 1.ㄨㄣ 1.wen 1. un 2.ㄨㄤ 2. wang 2.uang 3.ㄨㄥ 3. weng 3. ong 4.ㄩ 4. yu 4. u 5.ㄩㄝ 5.yue 5. ue 6.ㄩㄢ 6.yuan 6.uan 7.ㄩㄣ 7. yun 7.un 8.ㄩㄥ 8.yong 8.iong 9.ㄧㄤ 9.yang 9.iang 10.ㄧㄥ 10.ying 10. ing 11ㄨ 11. wu 11.u 12.ㄨㄚ 12. wa 12. ua 13.ㄨㄛ 13. wo 13.uo 14.ㄨㄞ 14.wai 14.uai 15.ㄨㄟ 15.wei 15.ui 16.ㄨㄢ 16.wan 16.uan 作者:徐秋珠。書名:弟子規。歡迎歡印。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作者:老子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 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 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很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材。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榖。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虜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 引神明而鑑猥事。施與後悔。 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 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狹外心。 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竈。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 對北涕唾及溺。對竈吟詠及哭。 又以竈火燒香。 穢柴作食。夜起裸露。 八節行刑。唾流星。 指虹霓。輒指三光。 久視日月。春月燎獵。 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 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解釋】又有許多蠻橫霸取他人財物的人,司命之神就會估計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況,來讓他遭受相等的報應,漸漸至於死喪;如果罪不及於死喪,也會有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等事情發生,以作為妄取的相當報應。又冤枉殺人的,正像換取刀兵相殺一樣。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毒肉來解饑餓,喝毒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飽肚子,死亡也隨即到來。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解釋】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做,但吉神已經跟隨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做,但兇神已經跟隨他了。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解釋】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解釋】: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兇惡的人,因為他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三種惡事,積滿了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由此可見禍福之道,為何不勉力去行善去惡呢! 第11頁:清朝彭凝祉尚書曾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他說:「並非讀了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彭尚書的說法可謂透徹之極。印光大師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對此書弘揚不遺餘力,淨空老法師更勸佛弟子將本書視為戒律讀誦受持,並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道理。 第十五頁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僊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僊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歡迎翻印。
@user-oc9bi8ut9e
@user-oc9bi8ut9e 8 ай бұрын
錯,最後一提,凡事有數!!!!!🙏🙏🙏
@mingpeng777
@mingpeng777 3 жыл бұрын
🙏🙏🙏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王鳳儀(清朝講病治病聖人):五行性:研究五行性理,為養性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臟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楊木性人,仁德、正直、有主意、能忍辱、有擔當力。陰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寧折不屈、好說酸話,做事不許人駁辯,多不孝,一生多難。好生怒氣,怒氣傷肝,頭迷眼花,兩臂麻木,四肢無力,胸膈不舒,耳鳴牙痛,中風等病。要想病好,必須撥陰取陽,問主意,以仁德存心,愛人愛物,戒殺。德能養性,行持日久,元性復初。心臟屬火,丙火為陽火,丁火為陰火。陽火性人,明理、溫恭謙讓、守禮守分、不爭不貪、舉止合度。陰火性人急躁、好爭理、喜誇張、好虛榮、愛面子、貪而無厭,做事虎頭蛇尾。有一分陰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傷心,心熱心跳,失眠顛狂,瘖啞疔瘡。要想好病,問明理,撥陰取陽,以禮存心,戒邪淫。禮能養心,行持日久,元神復初。脾臟屬土,戌土為陽土,己土為陰土。陽土性人,信實、忠厚、寬大、能容能化、勤儉樸素、篤行道德。陰土性人固執死板、蠢笨蠻橫、心小量窄、疑心特大,一生多累。好怨人,怨人傷脾,膨悶脹飽,腹痛吐瀉,虛弱氣短,面黃懶惰。要想病好,問信實,撥陰取陽,認因果,戒妄語。信能養氣,行持日久,元氣復初。肺臟屬金,庚金為陽金,辛金為陰金。陽金性人有義氣、擅交際、豪爽活潑、敏捷果斷。陰金性人殘忍嫉妒、虛偽好辯、巧言令色、笑裏藏刀。陰金性人多命薄。好惱人,惱人傷肺,氣喘咳嗽,肺癆咯血,各種肺經疾病。要想病好,問響亮,撥陰取陽,要有義氣,找人好處,戒愛小(盜)。義能養肺,行持日久,元情復初。腎臟屬水,壬水是陽水,癸水是陰水。陽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靈手巧、擅精藝術、肯低矮就下。陰水性人愚魯、遲鈍、遇事退縮、多憂多慮,一生受氣。好煩人,煩人傷腎,腰腿痠痛,遺精淋症,虛癌癱痿,疝氣鬱結等病。要想好病,問柔和,撥陰取陽,認不是生智慧水,戒酒。智能養精,行持日久,元精復初。 佛教戒殺,就是孔子講的仁字;仁是德,德能養性,是陽木。真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氣,不動性(不耍脾氣),能立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足元性。佛教戒淫,儒家守禮,禮能養心,神足,是陽火。真火性人能明,是神的根,知禮達時,聰明過人,能化萬物,行持久了,自然養足元神。佛教戒妄,儒家講信,信是萬善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保氣,是陽土。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環,能生萬物。行持日久,自然積足元氣。佛教戒盜,孟子講義,大義叁天,情理足,是陽金。真金性人果斷,是成仙的根。知人好處,有義氣,緣大,遇事迎刃而解,能創萬物。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情。佛教戒酒,儒家講智,智能養腎,是陽水。真水性人柔和,是成聖的根。能認不是,認不是生智慧水,能養萬物,行持久了,自然積足元精。要想成佛,得嚴守戒律,存佛心,說佛話,行佛事,當體成真,就是佛了。要想成仙,五氣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撥陰取陽,實作實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說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實踐,才能得著。書名:儀聖言行錄,歡迎翻印。
@Stephaniehappy
@Stephaniehappy 3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您所寫的 句句警惕在心.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因果故事 1.阿彌陀佛感應事蹟 我同郡懷甯縣營田莊有位阮念三,他的嫂嫂患了眼疾,快要雙目失明了。她常常至誠稱念阿彌陀佛,不久就眼疾痊癒,視力恢復了正常。這是我親眼見到的事。 《龍舒淨土文》 我有一位舊相識,名叫劉慧仲,湖州長興(浙江錢塘)人,因為經常做噩夢,心裡很害怕。我勸他念阿彌陀佛。慧仲就至誠高聲念佛一百零八遍,當夜果然能夠安穩熟睡。第二天仍如前一天一樣,至誠高聲念佛。從此每天夜裡都睡得很安穩。由此可見佛力廣大,無所不能。 《龍舒淨土文》 2.仁慈 梁武帝斷酒禁肉,節儉愛民,即使在暗室中也衣冠整齊;執行死刑的那一年必先齋戒一個月,為死刑犯流淚;不興兵打仗,讓百姓休養生息,以天下為公。梁武帝治國四十九年,享壽八十六歲。他的子孫在唐代為官,有八人當了宰相。 《安士全書》 王曾,宋朝益都(山東昌樂)人,為人正直,心地仁慈。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王曾參加禮部考試,途中住宿一家旅店,聽見附近有母女二人哭聲悲切,於是探問鄰居,得知她們因欠官債四萬,一時無法償還,只得將女兒賣給商人,母女就要遠別,因此哀傷哭泣。王曾憐憫她們處境淒涼,對那位母親說:「你的女兒可以賣給我,我往來仕途你們母女也可時得一見。」於是拿出銀錢退還商人,約定三天之後前來迎娶。過了三天,母女倆不見王曾前來,便到旅店打聽。店主對她們說:「王曾已經離開了。」她們這才知道王曾原來是位有心相助的仁人君子。 王曾到達京都,禮部和殿試都名列第一,後官至宰相,封沂國公。 《歴史感應統紀》 3.仁與不仁 宋將曹彬攻破遂州,將士們都要求住在城裡,曹彬卻命令不可離開軍營;抓獲的婦女集中在一起,派人保護,事平後讓她們各自回家,沒有家人領取的,就備禮嫁出去。討伐金陵時,首先焚香發誓:破城之日不殺一人。後來,曹彬的兒子都相繼為帥。 當時同朝的另一位將軍曹翰,因攻不下江州而大怒,大肆屠城,縱兵搶掠。他死後不到三十年,子孫中就有人淪為乞丐。 《宋史》 4.碎碑刻碑 神醫孫思邈註有《千金方》,刻碑傳世。 有人為了牟取暴利,拓碑將藥方印成書賣,最後擊碎石碑。結果這個人被雷打死了。 另一個人為了濟世利人,再刻了一塊石碑。他夢見孫思邈對他說:「你命中無子,因為刻了《千金方》,當得貴子。」他果然生了兒子,日後大貴。 《安士全書》摘自 《感應篇註》 5.行仁子貴 汪良彬先生,生活節儉,尤其喜好放生,每逢春社和自己的生日,定要買來生螺放入江中,見到別人補到的鳥雀,也都買來放生。 一年,汪家子弟要擺設歌舞酒宴為他慶賀大壽。汪公說:「花這麼多錢殺生害命,不如用於救護生靈。」子弟們覺得有道理,就照著他的主意去做,因此這年所放的生命超過往年數倍。 汪公到了晚年,鄰居家有頭牛將要賣給屠戶宰殺,那牛忽然奔入汪家大門,詭在階下。汪公當即將牛買下。 後來,汪公的兒子成為朝廷棟樑。 《戒殺放生文圖說》 前清蘇州孝廉曹錦濤,精於岐黃,任何險症無不妙手回春。一日欲出門,忽有一貧婦跪門外,泣求為其姑醫病。謂「家道貧寒,難請他醫,聞公慈悲為懷,定可枉駕為治」。曹公遂為往治。曹公歸後,貧婦之姑枕下白銀五兩不知去向,想為曹公偷去。婦登門詢之。曹公即如數與之。貧婦歸,其姑已將銀取出,婦大慚愧,復將銀送還謝罪。問:「公何以自誣盜銀。」 曹公曰:「我欲汝姑病速好耳,我若不認,汝姑必定著急加病,或致難好。故只期汝姑病好,不怕人說我盜銀也。」其居心之忠厚,可謂至極無加矣。 所以公生三子,長為御醫,壽八十餘,家致大富。次為翰林,官至藩台。 三亦翰林,博通經史,專志著述。孫曾林立,多有達者。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6.一念善因,終有善報 陰鏗,南朝時陳國人,博覽史書,善於賦詩,深受陳文帝讚賞,擔任晉陵太守。 有一次與賓客聚宴,見斟酒的人來回辛勞,親授美酒一杯,烤肉些許讓他分享,在座賓客都笑他。陰鏗解釋說:「我輩終日暢飲,斟酒的人忙碌了一天卻不知酒味,這不近人情啊!」關顧之情流露言表。斟酒的人默默感念在心。 侯景之亂時,陰鏗被賊寇擒獲,忽然有人奮不顧身營救了他。詢問之下,那人竟是昔日宴會中斟酒的人。 《梁書·陰子春傳》、《歴史感應統紀》 7.戒殺延壽 華亭有一位姓趙的人,乘船前往清浦探親,途中忽見一個人立在船上,仔細一看,原來是死去的僕人。趙某驚問這是怎麼回事。亡僕答道:「我現在在陰司當差,今天要追捕三個人。」 趙某問:「這三個人是誰?」亡僕回答:「一位是湖廣人,一位就是你所要探望的親戚。」至於第三個人,卻沒說出來。 趙某又問:「這第三個人該不會是我吧?」 「正是。」亡僕回答。趙某心中大駭。一到親戚家,趙某就聽到內室傳出的哭聲,心裡更加害怕了,急急忙忙乘船回家。亡僕說:「用不著這麼驚慌,等到夜間我不來,你就可以免難了。」 「那是為什麼?」趙某問。 亡僕回答:「剛才在路上,我看見有人為你調解,說你闔家戒殺。」 到了後半夜,亡僕果然沒來,趙某也就沒事了。 時隔十年,趙某至今還健在。明朝萬曆丙午年(1606年)七月記此。 《竹窗二筆》 8.母親的遠見 李景讓,唐朝人,事母至孝,敬宗初年(810-827年)官任淮南節度史,宣宗(810-859年)時官至太子少保,一生成就得力於母親的教導。 母親鄭氏光明磊落,識見高遠,早年喪夫,家貧子幼,獨自承擔養育三個兒子的重擔。 有一次,她家宅後的圍牆下雨坍塌,發現裡面埋藏了許多銀兩,鄭氏焚香禱告說:「我聽說【無勞而獲,身之災也】(不費勞力而有收獲會給自身招來災難),上天定是因為先夫在世時積善餘慶,垂憫我家貧困,特賜這些錢財,但願孩子們學問有成,這些財物我不敢動用。」於是將銀兩掩埋原處。 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果然如願以償,三個兒子景讓、景溫、景莊都進士及第。 鄭氏教子極嚴,景讓兄弟三人直到年老,犯錯時還要挨受鞭打,事情過去了又歡喜如初。 景讓擔任浙西觀察使時,曾因一時震怒將一位牙將杖殺,將士們憤憤不平,意圖兵變。母親在大眾面前斥責說:「你擅自使用刑罰,豈只上負天子,也使老母含羞九泉!」說罷舉起鞭子就要抽打。將士們看到這種情景,都感動涕泣,上前勸止,代為謝罪,軍心就此安定。 《列女傳》《資治通鑒》 9.好生之德 蕭遙欣,南齊曲江公,齊宣帝的哥哥,學問淵博,仁慈愛物。七歲時出遊郊外,看見一群小兒用彈弓打鳥,心中不忍,便勸解道:「遊戲有多種,為何要玩這種殺生害命的遊戲呢?鳥兒自由地在空中飛翔,於人有何妨礙?」眾小兒被他的話所感動,收起彈弓。 齊明帝蕭鸞入宮輔佐宣帝時,蕭遙欣也參預政務,凡他所舉薦,都恰得其人。蕭遙欣去世,皇上賜諡號為康公。 蕭遙欣的兒子蕭畿,天資聰穎,十歲就善作文章,家中兄弟十人,彼此和睦,互相謙讓,為世人所稱羨。沈約見了蕭畿的文章,稱歎說:「康公有這樣才智出眾的兒子,都是他生平積善的緣故啊!」 蕭畿官至尚書左丞,晚年專志佛教。蕭畿的兒子蕭清也很有文才,就任永康令。 《齊宗室傳》 10.放生昌後 齊青太守的祖父退庵先生,居家樂於行善,常以醫藥濟人,戒殺放生,宴客所用肉類都是淨肉。 有一天,朋友送給退庵先生兩籃又大又肥的活蟹,旁觀的人都垂涎三尺。 退庵先生坐在水閣中,將兩籃螃蟹倒入河中。 在座的一位湖州客人稱讚說:「先生的作風類似我們家鄉的張封翁。張家戒殺放生,已有數代,子弟都登科甲。先生能如此,後代必如張家一般顯貴。」 一年後,齊青果然登第,入翰林院,經殿試後,派任高州太守。 (梁敬淑《勸戒錄》) 歡迎翻印。 地藏王菩薩願力不可思議,專注一心,誠心誦持,定得地藏菩薩加被,重罪化輕報,違緣消除,平安吉祥。 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佛母準提神咒 稽首皈依蘇悉帝。頭面頂禮七俱胝。我今稱讚大準提。惟願慈悲垂加護。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怛姪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此咒出於《佛說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羅尼經》,為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因憐憫眾生易墮三途,答富樓那尊者所說。虔心誦念能使短命眾生延年益壽,於現世獲得無量福報,凡有所求皆得順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功效極大。 唵嘛呢叭彌吽 六字大明咒,為觀音菩薩之微妙心印。
@queenielai3872
@queenielai3872 Жыл бұрын
感謝您的分享! 今天有緣看到故事多則…感謝您!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一天修造道 孝地来冶德 有众本固经 常疾无世真 因灵物畀理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时芸觉念尘悲身 罡临人凡始知显 体灵生受性苦浩 心感口开音声然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体立时身责方格 社非生悲道心恩 品实无正口人评 言会嘴真常应舌 息晴空思盛念静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 ♥️語善♥️視善♥️行善 ♥️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意即:「其人有聰明才智,又能夠深入觀察,卻使自己陷入死地的,這種人大多是喜歡譏笑批評他人。) 宋朝鎮江太守葛繁,每天都做幾件善事,四十年不曾間斷。有人向他請教,葛繁說:「我沒有其他方法,只是每天做一兩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而已。」因而指著座位間的踏板說:「如果這個踏板放得不正,就會妨礙人走路,我就隨手將它擺正;又如別人口渴,就請他喝水。這些都是利人之事,從公卿將相到乞丐都可做到,只要持之以恆地去做,自然就會得利益。」 後漢的管寧,遇到窮困的親戚或鄰居,家中米糧不夠,管寧必會分送食物救濟他們。遇到為人子女的,必定跟他說孝道;遇到為人弟兄的,必定跟他說悌道;遇到為人臣子的,必定跟他說忠道。他的容貌謙恭言語柔順,能夠藉事勸導人向善,有慚愧心的人,無不受其感化。 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有人柔順,有人剛強;有人謹慎保守,有人豪放縱情;有人喜歡安靜,有人喜歡興風作浪。在遇到事情時,對是非判斷各有不同,總要看情況來圓滿其事。勿因自以為是,要對方必合我意,豈不又起爭執?即使有不合情理之處,讓人不忍旁觀,也只能心平氣和婉轉勸導,能做到如此地步,哪有不和睦的道理? 現在有許多親兄弟相互失歡,有些事情本是微不足道,最後卻弄到無法化解;只因失歡之後,各自負氣不肯相讓。如果其中有位較賢明的,甘願自己吃虧,能先低下心氣,先侍奉應承對方,主動與對方說話;則彼此就會開始應答,漸漸地恢復和好,像以前平時一樣。 王陽明先生曾說:「舜能夠感化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的關鍵,就是不去看象的不對。我認為骨肉至親之間,只應講情不應講理;如果一味地執著於理,必然會傷到感情,而傷到感情就不合理了。」 有人問宋朝的程子說:「事奉兄長已盡到情理,卻還得不到兄長歡心,那該怎麼辦?」程子回答:「只要以至誠心盡到孝敬,並不需刻意表明自己心意就可以了。」又問:「應要如何對待弟弟?」程子說:「只要誠心盡到友愛就可以了。」 宋朝的法昭禪師有一首偈子說:(意思是說:同一血氣的兄弟,就像樹木枝葉一樣各自發展,不要為了一些言語意見不同而傷感情。每次再相見時,人就老了一回,世上還有多少時間能夠再當兄弟?兄弟同住一起只要能忍就平安,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起爭端,目前自己生了兒子又是稱為兄弟,自己要做好榜樣給兒孫們看齊。) ♥️友悌♥️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 古人說:「薄待兄弟便是薄待了父母,薄待堂兄弟便是薄待了祖宗。因為樹木的根若有虧損,它的枝葉必會敗壞。」 隋朝時有位僧人,年紀已有一百多歲,曾告訴大眾說:「貧僧尊敬老人,就和尊敬自己父母一樣,事奉他們,就如同事奉菩薩一樣;凡是可以讓我盡力時,我沒有不盡心去做。貧僧今生能通達佛法真義,又能活得長壽,這都是因為尊敬老人所得的福報。所以希望大家不可欺侮老人,以致損福折壽。」 文昌帝君說:「讀書人隸屬於我薄冊管轄的人,都從「敬重文字」中得來。」 明朝的陳薦夫先生說:「仁慈的人捐出未用的多餘錢財,有智慧的人施捨不望回報的厚德,使將被殺害命在旦夕的生物,能在利刀宰割下脫困延命;使其驚駭無望的魂魄,能在瀕臨滾燙的鍋鑊上得救。這種功德,有三種是不固定放生,有的是對生物放生,有的是對人的放生,有的是自我放生。 凡像這些放生事情,隨著機緣及個人能力,選定適當時機去做,千萬不可以為殺害小動物就不是傷害,也勿以為放生小動物就沒利益。不要因怕勞煩而阻絕放生善念,不要因價錢談不攏而放棄放生善緣。 所以只要放下殺生,必定就能長生。 對人也應關懷。有些人受連累情況值得憐憫,有些人受冤枉或困窮未能受到救助;有些人遇到盜賊水火等災厄,有些人受疾病侵害生命垂危;有些人因經商失敗無法生活,有些人積欠賦稅無法償還想自殺。這些人如能以財貨幫他們打開生路,設法幫他們處理事情就能夠使他們脫困。這種人我來給他們放生,這比對動物的放生,更應去關心。所以回想我過去窮困時,希望別人救助的心態,自會感同身受盡力去關照;推想他人救護我時那種感恩心,自然心中就有功德歸屬感。」 漢朝的楊寶在九歲時,見到一隻黃雀被凶猛的大鴟鴞撲擊,掉落到地面;黃雀受傷跌落地後,又被群蟻圍困。楊寶趕快救起黃雀,放在箱裡保護,並用黃花餵食。等黃雀羽毛恢復後,立即將牠放走 有一天晚上,一位黃衣童子來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又稱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的使者,在我前往蓬萊(又稱蓬丘,是道教先境三島之一)仙島途中,經過此地遇到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我要把這四個玉環送給你,它能讓你子孫將來作官都作到三公的高位,而且操守就跟玉環一樣潔白。」黃衣童子講完就不見了。後來楊寶生楊震,楊震生楊秉,楊秉生楊賜,楊賜生楊彪;祖孫四代全都官居三公,操守非常清白,當時確時沒人能跟他們相比。 李士謙,字子約,隋朝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從小父親過世,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十二歲時,就被魏廣平王徵召為督撫的軍事參謀。家中富有,曾經出幾千石粟米借給鄉人濟困;剛好又碰到荒年歉收,就召集欠他粟糧的人家,把借據全都燒燬,並說:「債務都沒欠了。」來年春天,他又拿出粟糧種子分給窮人,因而救活許多人。有人死亡無錢埋葬,就幫他們埋葬。當地農民對他感恩載德,有人就稱讚他的陰德,李公說:「陰德就像耳鳴一樣,只有自己能夠知道,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你已知道,怎可說是陰德?」有一天,士謙夢到一位穿紫衣的神明告訴他說:「上帝嘉許你所積的陰德,要使你的後代昌盛無比。」 玄天上帝說:「遇到他人患難顛沛時,如能善用一句善言解救,這種功德,上可資薦祖先,下可福蔭兒孫。」又說:「推陷人和扶持人,一樣都是用手;陷害人與讚歎人,一樣都是用口。寧可用扶人的手,不要開害人的口;如能依照這話做,前程自然會長久。」 關夫子(即關公)的訓文說:「願上天常生好人,願世人常行好事,願嘴巴常說好話。」 《易經》說:「聖人能以委曲的方式來成就萬物而不遺漏。」 《道德經》說:「聖人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放棄不救的人;也常善於救物,所以沒被廢棄的東西。」 東嶽大帝說:「行善就像春天時田園裡的草一樣,雖然看不出它在生長,其實每天都有增長;作惡有如磨刀的石頭一般,雖然看不出它在減損,其實天天都在虧蝕。所以禍福都在暗中移轉,而迷惘的人則無法察覺。」 清朝崇明島(在長江入海口)的黃永爵,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斷定他一生都沒孩子,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在海上遇到大風快翻了,黃永爵就急忙拿出十兩銀子,雇買漁船去搭救,共救活十三條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他驚訝地說:「你滿臉陰騭紋(相術家稱眼眶下的紋是積陰德而來),一定是累積很大陰德,不但會有兒子,且會考上狀元,你自己也能得到長壽。」後來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名叫振鳳,考中康熙己未年的狀元,自己活到九十幾歲才善終。 慈為萬善的根本,也就是仁心。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釋放生靈。積德累功的君子,不但要親愛自己親友,對人們也要仁慈,而對慈心所到之處,又應要擴及到萬物。 《楞嚴經》說:「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意即:想要大地平坦,首先要平心地,眾生心平,大地就平)。」 有位鄭鄰暴斃,到了冥府因為冥吏捉錯人,就放他回陽間,閻羅王向他說:「你回到陽間以後,要認真積德行善,看見有人殺生,你就為牠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被殺者即可仰仗佛力超生,你也可以得到福報。」 從前江陰(江蘇無錫市之北),有兩位讀書人奉命修訂縣志,見到兩位守節婦人的事蹟,就將她們刪除。當地城隍廟的道士,夜晚聽到兩位婦女向神明哭泣說:「我們兩人一生苦守貞節,死後被載入縣志,現在卻無故被人刪除。」神明說:「這兩位讀書人本可考上甲科進士,既然掩蓋別人節義事蹟,理當削除他們官祿。」二位婦人聽後,就哭著拜謝離去。到了隔年應試時,兩人果然成績太差,而被削除廩生俸祿,因此氣憤憂鬱而死。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作者:老子 【白話文解釋】太上感應篇: 太上老君說:「禍福沒有一定的門道,都是人心感召的。」善惡的報應,就像影子隨著形體移動,永遠都不分離。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依照人們所犯罪惡的輕重,來削減他們的壽命。造惡的人,會被減損壽命,又被懲罰變得貧窮家破,經常遇到憂愁災難。人人都討厭他。刑罰和災禍都跟隨而來。吉祥和喜慶都避他而去。惡煞凶星也會降災禍給他。壽算減完後就會死去。還有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們頭上,記錄所犯罪惡,並按所犯過惡輕重,給予減算或削紀不等的報應。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當到了庚申日,就會上往天庭,據實奏報人們的罪過。到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竈神也會將人間所為善惡向天庭稟告。凡是人犯了罪過,罪過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過失小的,就被減去壽命一百天。這些過惡大大小小有幾百種,想要求長生的人,必須先避免。 遇到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須退避不為。不走邪惡的路,不在暗處欺人。積聚德業,累進功績。要將慈悲心,遍及到萬物。對君長要盡忠,對父母要盡孝。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端正自己,勸化別人。哀憐孤獨的人,周濟鰥寡的人,尊敬年老的人,關懷年幼的人。昆蟲和草木,仍然不可以傷害。應該憐憫他人兇惡所召的兇禍,讚揚別人善行所獲的福報。濟助他人的急難,挽救他人的危困。看見別人有所獲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衒耀自己的長處。阻止惡行,讚揚善行。把多的部分推讓給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受到侮辱,也不怨恨。得到意外尊榮,感到驚懼不安。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他人之後,不再追討後悔。這裡所說的善人。人人都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眾邪都遠離他,善神會保衛他。所作的事必會成功,神仙境界可望達成。想要求證天仙的人,應當要積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求證地仙的人,應當要積三百件善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或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以行惡為能事。忍心去作殘害生靈的事情。陰謀賊害善良的人,暗中欺侮君王或父母。輕慢教導我們的老師,背叛自己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上級。欺騙愚昧無知的人,毀謗一起學習的人。用虛假、誣陷、詐騙、欺偽的手段,來攻擊揭發親族的隱私。剛烈強橫沒有仁道,兇狠暴戾自以為是。對於是非判斷不妥當,對於應該親近或遠離違背常理。虐待下民以貪取功勞,諂媚上級以迎合旨意。受到人家恩惠,一點不思感恩。而惦念仇怨,卻從不停止。輕視人民。擾亂國家政務。不合義理地獎賞無功之人。刑罰到無罪之人。殺害他人以奪取財物。設計害人以取得職位。誅殺投降的人,屠戮順服的人。貶抑正直的人,排擠賢良的人。欺凌孤兒,逼迫寡婦。拋棄法令,接受賄賂。把正直當作邪曲,把邪曲當作正直。本應判輕刑,卻判了重刑。看見有人被殺,非但不予哀憐,反而更加憤怒。知道過失不肯悔改。知道善事卻不肯去做。自己犯罪卻牽引嫁禍他人。故意阻撓方術,使其不能發展。侮辱毀謗聖賢。侵犯欺凌有道德的人。射殺飛禽,追捕走獸。挖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傷害胞胎,破壞蛋卵。希望他人失敗。毀壞他人成功。使人承當危險,只顧自己安全。減損別人利益,只圖增加自己權益。把不好的換成好的。為了私心而罔顧公理。竊取他人的才能,據為己有。掩蓋他人的善行。顯露他人的醜事。揭發他人的隱私。減損他人的貨財。離散他人的骨肉。侵奪他人所喜愛的東西。幫助他人做壞事。任意自作威勢欺凌他人。侮辱他人,以求勝利。毀壞他人的農作物。破壞別人的婚姻。如果不正當得到財富卻驕傲自大。如此不正當免除災難卻毫無羞恥。冒認恩德,推諉過錯。嫁禍於人,推卸罪惡。沽買虛假的名譽。包藏陰險的禍心。挫折抑止他人的長處。掩護自己的短處。利用威勢脅迫他人。放縱暴行,殺傷人命。無緣無故剪裁衣布。違背禮法烹宰牲畜。任意拋棄五穀糧食。隨便煩勞擾亂百姓。 破敗他人家產,奪取他的財寶。決斷水流,放火焚燒,以毀害他人的房屋。擾亂他人的計畫,以敗壞他人成功。損壞他人的器物,造成他人無法使用。看到他人榮華富貴,就希望他被流放貶官。看見他人富有,就希望他家破財散。看見他人姿色俊美,就起貪愛心,想佔為己有。積欠他人的債務,卻希望他早死。乞求於人不順意,就咒罵怨恨。看見他人不順利時,便說他是罪有應得。見到他人身體殘缺不全,就譏笑他。見到他人才能值得稱讚,卻貶抑他。暗中下蠱毒害人。用毒藥殺害草木。對師傅的訓誨,心生怨恨憤怒。言行衝撞觸犯父親兄長。用強迫的方式取得,以強力向人索取。喜暗中用詭計侵佔,或公然仗勢搶奪。用強力搶奪他人財物而致富。用奸巧詐偽的手段以求取升遷。獎賞與懲罰不公平。安逸享樂超過節度。苛薄虐待自己的部屬或下人。恐嚇他人,使其心生害怕。不能檢點自己,反而埋怨上天、歸咎他人。呵斥風咒罵雨。挑撥唆使他人爭鬥訴訟。盲目追隨他人,結黨營私。聽信妻妾的話語,違背父母的教訓。得到新的就忘記舊的。口裡說得很好聽,心意卻非如此。因為貪得無厭而冒取錢財,欺瞞長上。編造壞話捏作惡事,用讒言毀謗平白無辜的人。毀謗他人卻自以為正直。辱罵神明而自以為公正。背棄順道而效法逆道。背離至親而心向疏遠的人。為了表白,指著天地來證明自己心懷卑鄙是清白;又引請神明,來鑑察自己猥褻之事是無辜。施與之後,又覺後悔。向人假借錢財,而卻不肯歸還。不依本分而一味地鑽營求取。竭盡自己力量,施威設法取得。淫慾超過限度。 心意惡毒表面卻裝作慈祥。 用污穢的食物給人吃。用旁門左道來蠱惑眾人。使用短尺、狹度、輕秤、小升等欺詐手段,來佔人便宜。 把假的東西攙雜在真的裏面。採用奸詐的方法來獲取利益。壓迫良家婦女做卑賤的工作。使用詭計來欺騙愚人。貪得無厭,難以知足。在神前詛咒,來證明他的理直。喜愛飲酒而背理亂性。 骨肉至親在忿怒爭吵。 男不忠厚善良。女的不溫柔和順。夫妻不和。妻子不尊敬丈夫。每每喜歡驕傲自誇。經常爭寵妒忌。丈夫對待妻子兒女不義不慈。媳婦對待公婆沒有禮節。輕視怠慢祖先的靈魂。違背長上的命令。所作所為毫無益處。暗中懷藏著偏愛外人的心。詛咒自己,又詛咒他人。偏差的憎惡,偏差的喜愛。跨越井竈。跳過食物或人身。害死孩子,墮掉胎兒。行為大多不光明正大。 在晦臘之日,唱歌跳舞。 晦,是指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乃是司命竈神,向上帝奏明世人功過的日子。所謂「臘」,是五臘,神仙居地舉行朝會,率領人間、地府、五岳等三萬六千陰陽諸神,校定世人的善惡罪福、榮祿壽命、吉凶生死等事情,一一都記錄在薄冊上。 正月初一日,名天臘。 五月初五日,名 地臘。 七月初七日,名道德臘。 十月初一日,名民歲臘。 十二月初八日,名王侯臘。 在每月初一的早晨呼號叫罵。對著北方擤鼻涕、吐口水、小便。對著竈前歌唱和哭泣。又用竈火來點香。用污穢的木柴來炊煮食物。夜間起床時,裸露著身體。在八節的期間,執行刑罰。向流星吐口水,用手指虹霓,常用手指著太陽、月亮、星星,用眼睛久看著日月。春天時焚燒山林而打獵。對著北方惡罵。無緣無故地殺害烏龜打死蛇。 以上這些罪過,司命之神會隨著所犯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重的十二年,輕的一百天),壽命奪盡就死了;如果死後還有未完的罪責,就會殃及子孫。 又有許多蠻橫霸取他人財物的人,司命之神就會估計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況,來讓他遭受相等的報應,漸漸至於死喪;如果罪不及於死喪,也會有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等事情發生,以作為妄取的相當報應。又冤枉殺人的,正像換取刀兵相殺一樣。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毒肉來解饑餓,喝毒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飽肚子,死亡也隨即到來。 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做,但吉神已經跟隨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做,但兇神已經跟隨他了。 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兇惡的人,因為他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三種惡事,積滿了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由此可見禍福之道,為何不勉力去行善去惡呢! 歡迎翻印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天人非青古日少 下云心争口业目 道会悲静固显省 见过时觉闻念量 明常态过因体昨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晋题时心善恶疾 性色情爱欲众念 各国民族百家氏 行照训明恩教态
@user-vs3qu9fd8x
@user-vs3qu9fd8x 2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user-rt9dd1xk7i
@user-rt9dd1xk7i 3 жыл бұрын
修行~ 修正前世與今生的態度與行為。
@user-gb7tk4qg2d
@user-gb7tk4qg2d 3 жыл бұрын
👍👍👍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一口开田十二格 道笔一线横值写 念立八圆止人心 修息正回体过行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2 жыл бұрын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 汎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 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 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 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 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 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 過猶待。百步餘。 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 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謹 朝起早。夜眠遲。 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 便溺回。輒淨手。 冠必正。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 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 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 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 飲酒醉。最為醜。 步從容。立端正。 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 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 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 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 勿畏難。勿輕略。 鬥鬧場。絕勿近。 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 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 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 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 🍀信 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 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 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 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 不關己。莫閒管。 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 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 不如人。勿生慼。 聞過怒。聞譽樂。 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 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 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 倘揜飾。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 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閒。勿事攪。 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 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 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 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 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僕。身貴端。 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 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 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 小人進。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 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 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 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 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 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 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淨。 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 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 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致。 書名:弟子規。歡迎翻印。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三):(一)真善。假善。:曾有幾位書生去拜託中峰普應國師。書生說:佛家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但往往某人行善卻子孫不興。某人作惡多端,家道反而昌盛。可見因果報應是無稽之談。施主,這是一般人巔倒是非善惡標準的錯誤看法。善惡如何能顛倒呢?國師說:你們說說看。罵人打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國師說:不一定。書生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守法是善。國師說:也不全對!如此這般大家說出各自看法,國師都說不一定。書生們說:請法師開示。國師說:若只想圖利自己,就是為私,那就是假。再者,發自內心的善行是真善,無所求而為之,是真善;假裝做給人看的,是假善。有所圖謀之善行是假善。(二)善有,端正之善,歪曲之善。一般人認為謹慎忠厚,不剛強的,好好先生,是善人,但這種人個性軟弱,沒有原則志氣,也欠缺道德勇氣,容易隨波逐流。聖賢認為他們像侵凌道德的賊寇。故此,聖賢往往重用看似狂放,但志在進取而有原則的人。所以,世人認定的善惡,正好和聖人的標準相反。而天地鬼神對於賜福或加禍,其標準都和聖人一樣。因此,要積累善行,决不可曲從自己喜歡看,喜歡聽的。必須從內心最隱祕微細處,省察自己的念頭,而加以淨化。一心只為濟世,純粹愛人敬人的心是(端正的善)。若有一絲媚世的心思,有一點不平、玩弄、欺騙世人的心,就是(歪曲之善)。(三)陽善,陰德。凡是行善而讓人知道是陽善。行善而不為人知道的,就是陰德。積了陰德,上天必賜以厚福給他;至於陽善,只能享世間美名。出名也是一種福報,但名氣大卻是上天所忌諱的,享有廣大名望,其品德修養卻與事實不符者,往往會招致意想不到的災禍。人無過失,卻不幸遭遇侮辱逼害,橫加惡名者,他的子孫往往會發跡顯達。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弟子規(3) ❤汎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 地同載。 【易解】 只要是人,就是同類,不分族群、人種、性別、宗教信仰,皆應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化育覆載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 人所服。非言大。 ❤ 【易解】 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顯,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聲望自然不凡,然而人們所欣賞佩服的,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擅於誇耀。 ❤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 勿輕訾。勿諂富。勿驕貧。 勿厭故。勿喜新。人不閒。 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易解】 當你有能力可以為眾人服務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捨不得付出。對於他人的才華,應當學習、欣賞、讚歎,而不是批評、嫉妒、毀謗。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更不可以喜新厭舊,對於老朋友或舊事物要珍惜,對於新朋友或新事物不要貪戀。當別人正在忙碌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當別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時候,不要閒言閒語去干擾他,增加他的煩惱與不安。 ❤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 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 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 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 道兩虧。 【易解】 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別人的隱私,切忌去張揚。讚美他人的優點或善行,就是行善。當對方聽到你的稱讚之後,必定會更加勉勵行善。張揚他人的過失或缺點,就是行惡,如果指責批評太過分了,還會給自己招來災禍。朋友之間應該互相規過勸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如果有錯不能互相規勸,兩個人的品德都會有缺陷。 ❤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 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 己不欲。即速己。恩欲報。 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易解】 財物的取得或給予,一定要分辦清楚明白,寧可多給別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廣結善緣,與人和睦相處。要將事物加到別人身上,或要託別人做事之前,先要反問自己:「如果換成是我,我願意嗎?」如果連自己都不願意,就要立刻停止。受人恩惠要記得報答。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事,應該寬大為懷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記在心中太久,過去就算了。別人對我們的恩德,則要銘記在心,感恩不忘,常思報答。 ❤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 慈而寬。勢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無言。 【易解】 對待家中的婢女與僕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並以身作則。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寬大更可貴。如果仗勢強逼別人服從,對方難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別人才會心悅誠服沒有怨言。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 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 言不諱。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 百事壞。 【易解】 同樣是人,善惡邪正、心智高低卻是良莠不齊。受風氣流俗影響的人多,仁慈寬厚的人少。如果是真正有仁德的人,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沒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自然會起敬畏之心。能夠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是很幸運的事,因為他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著一天天減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不肖的小人會趁虛來接近我們,日積月累,我們的言行思想都會受到不良的影響,甚至使整個人生走入錯誤的方向。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 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 任己見。昧理真。 【易解】 不能身體力行孝、悌、謹、信、汎愛眾、親仁這些本分,一味死讀書,縱然有些知識,也只是增長自己浮華不實的習氣,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人,如此讀書又有何用?如果只是謹守教誨,卻不肯讀書學習,就容易因不明事理,而依自己的偏見行事,造成錯誤而不自知,這也是不對的。 🍎❤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 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 此未終。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 求確義。 【易解】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學問要專一、專精才能深入,不能這本書才開始讀沒多久,又欣羨其他的書,想看其他的書,這樣永遠也定不下心把一本書好好深入讀通。必須把這本書讀完,才能再讀另外一本。在訂定讀書計畫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功夫深了,原先窒礙不通、困頓疑惑之處,自然而然都迎刃而解了。求學當中,心裡有疑問時,應隨時筆記,一有機會,就向良師益友請教,務必確實明白它的真義。 🍎❤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 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 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屏勿視。 蔽聰明。壞心志。勿自暴。 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易解】 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擺放整齊不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然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書本應該分門別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置,閱讀完畢須歸還原處。雖有急事要離開,也要把書本收好再離開。書本是智慧的結晶,有缺損就要修補,保持完整。不是傳述聖賢言行的著作,以及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書刊,都應該摒棄不看,以免身心受到污染、智慧遭受蒙蔽、心志變得不健康。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弟子規易解(終) 書名:弟子規 三字經 孝經 易解。歡迎翻印。 ❤明倫教孝 讀書千遍。其意自現。 落實生活。確實做到。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書名:常禮舉要 1.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舉例來說,如果你講到家裡的經濟狀況、家人平常出入的地點,或是什麼時間家人預計要去哪裡,萬一被小偷或是有心人士打聽到了,他們會闖空門、做壞事。 另外,古人說家醜不可外揚,若是抱怨、指責家人給外人聽,別人也不能幫你解決問題,不僅會傷害家人的尊嚴,也讓讓外人對你們一家印象不佳。又或者外人把你說的家務事都當成閒談八卦傳出去,若是說得天花亂墜再傳回你耳中,不僅百口莫辯,也徒增一家人心裡難受。 2.佛教:知道得到更多的方法其實是佈施。 ❤法佈施:得聰明智慧。 常常讀古聖賢書,並身體力行。讓社會大眾能夠注重品德修養,能夠分辨是非,才不會與人爭執或是犯罪。 ❤財佈施得財富、功德。 外財就是身外之物,錢、衣服、食物等,提供給需要的人。 內財是自己身體。我們在家裡面,幫助家人做家事,用我們的身體為家人服務,在外做義工幫助貧困弱勢這都是財佈施。能捨才有得。 ❤無畏布施是因,得到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萬物有恐怖、有畏懼、生命受到威脅,你幫助他離開一切恐怖,讓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 3.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 (明白別人感受的人總是能夠多為別人著想呢。) 遇到失意、傷心、失落的人,他各方面都受到打擊,很不得意,應該說點讓他得到安慰的話,而不是說自己有多在行、多厲害。 當別人破了財,丟了工作,你卻說自己升官發財,這會讓對方更加不堪忍受。傲慢、驕傲本身即是惡,更何況用來傷人? 相反的,能夠免除別人緊張恐懼或是憂慮的心情即是善,即便幫不上忙也千萬不要落井下石。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 並非只有暴力、犯罪才叫惡行,人常常止不住的惡念也是災難的源頭。 歡迎翻印。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四)是善。非善。:什麼叫,是善。非善呢?魯國法律,若有人肯出錢贖回俘虜或奴隸,官府將付給一筆賞金。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人卻不願領賞金,孔子不悅地說:子貢,你錯了!聖賢行事以移風易俗為目的,使教化之道可在民間推展,怎可只為契合自己的心意就去做呢?魯國人並不富有,你開了先例後,大眾將認為接受獎金是貪財的行為,以後還有誰肯出錢贖人?恐怕以後贖人回國的風氣將逐漸消失了……。子貢說:是的老師,學生錯了。還有一例:子路曾救起一溺水之人,此人送了一頭牛致謝子路予以接受。孔子高興地說:從此魯國人必更勇於救人於危難了。以上兩事,以俗人的觀念說,子貢不領賞金,似較優越,子路接受贈牛,似較不好的行為。但孔子的看法卻與眾不同,故此,行善不可只看行為,應考量未來的影響性。不可只看現在,必須考慮以後的結果。不可只論個人得失,需看對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不是善。若所作似惡,但其結果有益大眾,則是善。然只舉此例加以探討罷了!其他的像:什麼是真正的合乎義理、真正的合乎禮節、真正的誠信、真正的仁德,都要懂得辦別。(五)善有偏正。:從前呂文懿宰相辭職歸鄉,因為官清廉深受村民的愛戴。有一個鄉下人,醉後,罵呂公,而呂公並不因為挨他罵而發火,並向人說:此人只是喝醉罷了,不必和他計較。一年後,此人愈變愈壞,終於犯了死罪而被治罪。呂公說:唉……當初若稍跟他計較,送官責罰,小懲足以大戒,或許他今日不會鑄成此大惡,當初我只為寬厚待人,不料竟害了他,以致愈陷愈深,才會落此地步……。這是一個存善心而作了惡事的例子。再舉一個起惡心而做了善事的例子,某年饑荒……。暴民在大白天在公然搶糧。富商報了官,官府卻不受理,因此暴民更變本加厲了……。富商就私下把搶糧的暴民抓住,關起來,再放走。局勢才穩定下來,而免大亂。這是以惡心、惡行,對社會做了樁好事。善是正,惡是偏,存善心卻做了惡事,叫正中之偏。存惡心,卻做了善事,叫偏中之正。此理不可不了解。再者,善還可分為:半善。滿善。(易經)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從前有一窮女子到佛寺去,將身上僅有二文錢全捐給了寺院。住持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懺悔(滅罪)祈福。後來此女進宮獲得富貴。攜帶了數千金來廟供養。住持只叫他徒弟替女子做迴向。女子說:請教住持,以往我只捐二文錢,你就親自為我懺悔,現在供養千金,為何你卻不為我迴向?住持說:你以前布施雖少,但心意真切,若我不親自為妳迴向,不足以報答。今天妳雖布施千兩黃金,誠意卻不如以往,所以叫人代勞已足夠了。這就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卻為滿善的道理。唐朝時期,鐘離說:為師現授你點鐵成金之術,可方便你行善濟世。呂洞賓說:這種金將來還會還原為鐵嗎?鐘離說:會!五百年後,將會變回原來的鐵。這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做這種事。鐘離說:修仙須先積滿三千件功德。孩子,就憑你這句話,三千功德已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另一種說法。因此,行善後心裡並不惦念所行的善事,則小善也能功德圓滿。若念念不忘所行之善,縱一生努力行善,也不過半善而已。布施若能做到內不見有一個能施的我,外不見有一個接受布施的人,中不見所施之物,這三者完全不放在心上,就是佛經所說的三輪體空了。即是一心清淨不著任何痕跡。若能如此,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邊之福。若此心還是念念不忘,縱然布施了萬兩黃金,所得之福還是無法圓滿。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老人言: 🍊小人之禍:范純仁說:誡你不要隨便亂說話,亂說話最為眾人所忌。在機要之官任上倘有不慎,災厄就會從此開始。選自誡子侄詩,宋范質.(范魯公)。 🍊孔子與不善的人對話,總是言詞恭順以免產生禍患(災殃)。選自(少年進德錄),丁福保編。 🍊謹言慎行:小心謹慎地說話、做事。選自(禮記.緇衣)。 🍊明哲保身:洞察事理、要善於聰慧明智的保全自己。選自(詩經.大雅.烝民)。 🍊當一個人知道的事情比較少的時候,擔心和掛慮就會比較少。當一個人認識的人比較多的情況下,是非就可能會比較多。 🍊司馬光說:君子隱匿不發議論,想躲避小人們的陷害。選自(資治通鑑.漢紀四十八)。 🍊心神安定的人所說的話(言論)正確而遲緩。心神不定的人言論淺顯而急迫。冷靜謹慎的人不急於發表言論,卻字字中肯;心浮氣躁的人雖很快就發言,但由於缺乏深思熟慮而難免淺薄。(選自(近思錄)卷四,存養(凡七十條),作者朱熹、呂祖謙。 🍊關心並為天下人謀生存的,人民就感載他的恩德;使天下人遭到殺戮的,天下人就仇視他的殘暴;順應天下人意願的,天下人就歸附他;造成天下人貧困的,天下人就憎惡他;使天下人安居樂業的,天下人就把他當作依靠;給天下人帶來危難的,天下人就把他看成災星。選自(六韜.卷二武韜.順啓第十六),作者姜尚(姜太公)。 🍊武王問:用什麼辦法才能真正了解他們呢?太公說:了解他們,有八種方法:一是提出問題,看他是否解釋得清楚;二是詳細盤問,考驗他的應變能力;三是通過間諜考察,看他是否忠誠;四是明知故問,看他有無隱瞞,藉以考察他的品德;五是讓他管理財物,考驗他是否廉潔。六是用女色進行試探,看他的操守高下;七是處理危難,看他是否勇敢;八是使他醉酒,看他是否保持常態。這八種方法運用之後,一個人是賢還是不肖,就可以區別清楚了。選自(六韜.卷三龍韜.選將第二十),作者姜尚(姜太公)。 🍊太公說:天下的糧食,聖人來安排;天下的人民,聖人收養他們;天下的事物,聖人會公平正直的來裁決處理。為天下大眾謀利益者,就能取得天下。使社會和諧安定的人,他的統治就會穩定牢固。君主關愛天下百姓,則國家長治久安;以仁心義行道德治理國家的人,自然會移風易俗,影響教化百姓風尚淳樸。選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一所錄(文韜)逸文(總述)。 🍊能拯濟消除人們的危急,解救罹難人們的禍患,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就會人心歸向。堅持仁心義行,與人民大眾休戚與共,同憂同樂,好惡相同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化。世人無不樂於健康生活而厭惡死亡。選自(六韜.卷一文韜.文師第一),作者姜尚(姜太公)。 🍊諸佛教導人們,要持戒、修定、開慧。這就是所說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其中戒的意思是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此持戒必須要首先學習(弟子規),然後學習(太上感應篇),而後學習(十善業道經)和(沙彌律儀)。選自淨空法師法語。 🍊謙而又謙的君子,謙卑自制,以自養其德。勤奮匪懈、守謙不驕的君子,功在天下,不矜不伐,所以萬民悅服於他。選自(易經.謙卦)。 🍊君子反省自己,修養德行,面對艱難險阻,能夠立即停止。君子應當赦免那些有過錯的,寬容有罪過的。看到善良的就馬上向它看齊,有了過錯就馬上改正。不越位行事,所考慮的事情不會超出他所處的位置,前途遠大光明,而無悔咎。選自(易經.蹇(音簡)卦);(易經.解卦);(易經.益卦);(易經.艮卦)。 🍊君子使自己立身安定然後才能行動,先使自己內心和平然後再發表言論,使交情能夠穩定然後再有所要求。君子能夠在這三個方面加強修養,所以才能保全自己而不受損傷。選自(易傳.繫辭下傳.第五章)。 🍊君子應該在安定的時候卻不能忘記了危難的時候,存在的時候卻不能忘記滅亡、消亡的可能,天下太平的時候卻不能忘記動亂的威脅。憑藉著這一點,才能保證身心的安樂,並進而保全所擁有的邦國(封地)和家族。選自(易傳.繫辭下傳.第五章)。 🍊天的運行規律是陰與陽,地的運行規律是柔與剛,人的處世準則是仁與義。選自(易傳.說卦傳.第二章)。書名:老人言。作者:釋淨空 輯。歡迎翻印。
@user-be2gl3ge2f
@user-be2gl3ge2f 6 жыл бұрын
天地人生生不息*[天地玄皇A君親師任在循環之!?
@guolide3534
@guolide3534 8 ай бұрын
Sincerely for public share ...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始横责行忠立站 站道回圆又一圈 圈圆有站道随形 型生四环八明息
@user-yf9jp2fi9p
@user-yf9jp2fi9p 2 жыл бұрын
感恩!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給在看這留言的你🥰♥️😊♥️💯是帥哥美女💯🥰♥️😊♥️💯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子孫定成聖賢 💯♥️♥️♥️ ♥️祝你成佛 ♥️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日光月亮时明照 言坦真诚口品格 内心肝胆脾肺肾 经洁髓罡然态生
@spleng5860
@spleng5860 6 жыл бұрын
有你真好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弟子規(1)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易解】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以上都是日常生活起居必須要做到的事,做到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 【易解】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回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去做,不可推拖敷衍或偷懶卸責。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世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順從接受,不可頂嘴強辯,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業無變。 【易解】 事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中,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能安睡,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搧涼,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每天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傍晚回家之後,要將今天生活上發生的事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父母放心。出門前,須告訴父母要去那裡,回家後也要當面稟報父母,讓父母安心。平時生活起居要合乎常規,作息要保持規律,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心疑慮。 🍊❤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 【易解】 縱然是小事,也不可以任性而為不向父母稟告。如果因此而讓父母擔心,更是不孝的行為,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別人的物品雖小,也不可以私自藏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會很傷父母的心。 🍊❤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易解】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親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輕易使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容易做到的事;可是當父母親氣惱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也要一樣孝順,而且還要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遷善,這種孝順的行為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 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易解】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婉轉勸諫使他們改過向善,勸諫時態度要誠懇,語氣要溫和,並且和顏悅色。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遇到適當時機,在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加以勸諫。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即使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被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易解】 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沈重時,更要晝夜服侍,片刻不離開。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戚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祭拜已經去世的父母時,應真心誠意,如同生前一樣恭敬。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 【易解】 當兄姊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處,一家人和樂融融,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說話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衝突和怨恨就自然消失不會發生了。 🍒❤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 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 【易解】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從小培養,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應該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應該主動去詢問有什麼可幫忙的,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 🍒❤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 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 【易解】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見長輩,應向前問好。長輩沒事時,即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古禮:不論騎馬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均應下馬或下車問候,並等到長者離去約百步之遙,才可以離開。 現解:不論騎車或乘車,路上遇見長輩,若方便停車,應下車問候,並詢問是否需要搭便車。若長輩要離去,則目視長輩離去約百步之遙,才可以離開,這是敬老尊賢的表現。 🍒❤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 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 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 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易解】 與長輩同處,長輩站立時,晚輩應該陪著站立,不可以自行就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坐下才可以坐。與尊長交談,聲音要柔和適中,但回答的音量太小讓人聽不清楚,也是不恰當的。有事要找尊長時,應快步向前;離去時,必須稍慢一些才合乎禮節。當長輩問話時,應當專注聆聽,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左顧右盼。 🍒❤ 事諸父。如事父。 事諸兄。如事兄。 【易解】 對待叔叔、伯伯等父執輩尊長,要如同對待自己的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同族的兄長如堂兄姊、表兄姊,要如同對待自己的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書名:弟子規 三字經 孝經易解。 歡迎翻印。 ❤明倫教孝 讀書千遍。其意自現。 落實生活。確實做到。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書名:常禮舉要 1.家庭之事,不可向外人言。 舉例來說,如果你講到家裡的經濟狀況、家人平常出入的地點,或是什麼時間家人預計要去哪裡,萬一被小偷或是有心人士打聽到了,他們會闖空門、做壞事。 另外,古人說家醜不可外揚,若是抱怨、指責家人給外人聽,別人也不能幫你解決問題,不僅會傷害家人的尊嚴,也讓讓外人對你們一家印象不佳。又或者外人把你說的家務事都當成閒談八卦傳出去,若是說得天花亂墜再傳回你耳中,不僅百口莫辯,也徒增一家人心裡難受。 2.佛教:知道得到更多的方法其實是佈施。 ❤法佈施:得聰明智慧。 常常讀古聖賢書,並身體力行。讓社會大眾能夠注重品德修養,能夠分辨是非,才不會與人爭執或是犯罪。 ❤財佈施得財富、功德。 外財就是身外之物,錢、衣服、食物等,提供給需要的人。 內財是自己身體。我們在家裡面,幫助家人做家事,用我們的身體為家人服務,在外做義工幫助貧困弱勢這都是財佈施。能捨才有得。 ❤無畏布施是因,得到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萬物有恐怖、有畏懼、生命受到威脅,你幫助他離開一切恐怖,讓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 3.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 (明白別人感受的人總是能夠多為別人著想呢。) 遇到失意、傷心、失落的人,他各方面都受到打擊,很不得意,應該說點讓他得到安慰的話,而不是說自己有多在行、多厲害。 當別人破了財,丟了工作,你卻說自己升官發財,這會讓對方更加不堪忍受。傲慢、驕傲本身即是惡,更何況用來傷人? 相反的,能夠免除別人緊張恐懼或是憂慮的心情即是善,即便幫不上忙也千萬不要落井下石。勿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 並非只有暴力、犯罪才叫惡行,人常常止不住的惡念也是災難的源頭。 歡迎翻印。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文昌帝君陰騭文:白話文(彩色漫畫) 文昌帝君累世為儒,隸掌人間科名爵祿,帝君多世以來精進向道,已蒙佛授記,將來證果,號~安樂不動地如來,若能每日虔誠地讀誦《文昌帝君陰騭文》,依教奉行,並流通助印此篇寶訓,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必得帝君暗中護佑,獲得以下殊勝利益 1.考運順暢,金榜提名。 2.子孫賢孝,聰慧上進。 3.家庭美滿,事業發達。 4.遇難呈祥,逢兇化吉。 5.心想事成,福壽綿綿。 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從先世以至末世,共投胎轉世了一十七次,均是作地方父母官,一向愛民如子,從來沒有虐待過百姓;且待人以寬,未曾以殘酷手段對付下屬。若遇到他人遭遇苦難時,我總是竭盡心力去救助他們。在他人有急需時,也定要盡我財力予以濟助。若遇到孤苦伶仃之人,就發同情心,加以憐憫。包含寬容他人的過失,使他懺悔改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除了表面上行善,暗地裡也累積了不少不為人知的陰德。以致感動了上蒼,而降福於我。如果人人都能像我這樣懷著慈悲心腸,上天一定會賜福給你。 於是,帝君再特別開示了一些道理來教誨世人:漢朝時有位于公,做了監獄典獄官,管理獄政公正廉明。有一次,他家裡的大門壞了,于公說:管工,大門可蓋高大一些。管工說:大人為什麼呢?于公說:因為我平時處理獄政時,從未冤枉過一個好人,將來子孫必定興盛發達!這樣的大門,未來可方便駟馬大車進出!後來他的兒子當了宰相(于定國),孫子(于永侶)做了御史大夫。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從政者盡心為民服務,從商者貨真價實,不偷斤減兩,就是積德行善。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五代後周的燕山~竇禹鈞。竇禹鈞常行善事,救濟窮困之人,不遺餘力,後來,他五個孩子都揚名於世!竇儀(禮部尚書),竇儼(禮部侍郎),竇侃(右補闕),竇翱(右諫議大夫),竇僖(起居郎)。當朝宰相馮道,贈以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宋朝王應麟所作的三字經就有一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救蟻中狀元之選。宋朝時期~有一對兄弟正在赴京趕考,宋郊和宋祁。哥!你看!這蟻穴快要被大雨沖毀了!這些螞蟻的性命危在旦夕啊!哥哥宋郊情急之下,以竹葉給螞蟻當橋,助蟻群逃過此次水難!因這次救活數以萬計性命的功德,哥哥宋郊就高中狀元。禮部本把弟弟宋祁列為第一,哥哥宋郊第三,但章獻太后認為,弟弟的名字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將哥哥宋郊改為第一,而將弟弟宋祁降為第十。 埋蛇享宰相之榮,楚國孫叔敖,小時候看到兩頭蛇,傳說看到此蛇都會死於非命。孫叔敖擊斃兩頭蛇後,孫叔敖將蛇埋入土中。孫叔敖對娘說:孩兒剛才看到兩頭蛇了!聽說看見此蛇的人都會死!兒很快就要離母親而去了!孫叔敖母說:蛇現在在哪裡?兒為了不想別人再看見牠而遇害,已殺死埋葬了!孫叔敖母說:孩子,不必憂慮,你是出自一片善心!有陰德的人、必得善報,將來你一定會在楚國發跡的!孫叔敖因一念之仁,長大後掌管楚國大政,成為楚國一代賢相。 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想要廣種福田,時刻積累陰德,多做善行而累積福報。時時為大眾打開方便之門,默默地造作不為人知的陰德。 ❤這部【陰騭文】主要勸人,積陰功,修陰德,暗中行善,不沽名釣譽。❤說的每一句話❤說的每一件事,❤必須有利於無情的萬物,以及有情的眾生。 ❤並勤修善業,以達成福慧雙修的成果。 ❤修福修善。❤ 以正直無邪的胸懷,代天行道,教化眾生。去惡行善。慈祥為國救民。心懷慈悲,上報國家之恩,下救萬民之苦。對眾生存平等之心,心胸寬大,能容人之過錯。忠主、孝親、敬兄、信友。 ❤忠 ❤對領袖盡忠,忠於職守。❤孝 ❤孝順父母,不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悌❤尊敬兄長, ❤信❤對朋友要有誠信,言行一致。 或者奉事天仙,朝拜星斗;或者禮拜佛祖,念誦經咒。心懷感激,常懷報答四恩。 1.父母恩,盡心奉養,事事順從。 2.佛恩,必須依教奉行,以心供養,發菩提心,普度眾生。 3.國家恩,國家有保護、培育我們的恩德。 4.眾生恩,所有啟發,幫助我們的,都是我們的貴人,佛菩薩不辭勞苦地說法,就是要報眾生的恩情。 並推廣儒、釋、道三教的義理,廣度一切眾生。講解仁義道德,以感化奸邪狡詐頑固之人。講述經典裡的道理與歷史,來教導開化愚昧不明事理的人。 濟助他人的窮困,就像濟助缺水的鱼蝦。(如捐錢付診療費和藥費),拯救他人的危難,就像拯救陷在羅網中的鳥雀。矜孤,遇有失去父母的孩子,要以憐憫的心情待之。恤寡,對於喪失丈夫的婦人,要盡力撫恤她們。敬老,對老人必須尊敬(十分敬重村裡的老人)。憐貧,憐憫貧窮的人(對窮人不收診費,免費送食物。)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推舉孝順善良之人,引薦賢能之士。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寬恕他人的過錯,嚴格注意自己的品格。 措衣食。籌措衣服和食物,以濟助在路上挨餓受凍的行人。施棺。布施棺木,用以埋葬無主屍骸,令其入土為安,為貧困者,設立免費的墓地。興建不收費的私塾,供民眾就讀。如果家境比較富裕,就要經常幫助內親和外戚。饑寒載道,對鄰居親友,應竭盡財物給予救濟。 公正。公平。做生意斗秤必須公平公道,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絕不短斤缺兩,少給多收。 厚德戴物。對待奴僕或下屬要寬恕,不可尖酸刻薄,責備苛求。印贈經書(非賣品,免費贈閱),繪製佛像,創建或修復寺院,以供養三寶,弘法利生。遇到病者,應施醫贈藥,或軟言安慰鼓勵,助其痊癒,恢復安康。施予茶水,以解人之渴。漆黑的夜晚點燈以供路人照明,建造河船渡人到彼岸,以造福大眾。 放生。或者買物命放生。由於殺生的因果循環,因而產生永無休止的刀兵劫。所以更應持齋戒殺。走路時,應看清楚地上有沒有蟲蟻,以免不小心傷害了生命。山林是生物棲息之地,若遇森林大火,許多生命將斷種絕後,故此千萬不能焚燒山林。入山應當嚴禁煙火。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鱼蝦。勿宰耕牛。牛能耕田,田是糧食的來源,牛對人類有莫大恩德,若殺而食之,於心何忍啊…… 勿棄字紙。論語。聖人之言以及古訓,都賴文字以傳後世,所以片紙隻字,都不可隨意丟棄。惜字紙,就是惜福。財各有主,非我所有,雖一毫也不可取;也不可妒忌別人的才能高於自己,切不可忌人之長,護己之短。 勿淫人之妻女。萬惡淫為首,不可侵犯他人的妻女。勿唆人爭訟。居家戒爭訟,喜歡爭訟打官司的人,最後必勞民傷財,兩敗俱傷!勿壞人之名利。世人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名利,故此不能破壞別人的名聲與利益。勿破人之婚姻。不可挑撥別人夫妻間的感情,破壞別人的婚姻幸福。 悌。兄友弟恭,人之常情。切莫造成別人手足反目、兄弟鬩牆。 孝。父慈子孝,人之天倫。切勿因貪圖小利,使人父子不和睦。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倚權仗勢,欺辱百姓。也不可恃一時的富有,而妄自尊大,欺侮貧困之人。以謙虛恭敬的態度,從事應盡的責任與義務。行為端正老實,並且遵守法制。 與親戚族人應當和諧共處。常替他人調解冤仇。助人化敵為友。常親近善人,有助於德行的修養。對於惡人則要避開,可杜絕災殃的發生。隱人之惡,使人有機會悔而改過。揚人之善,使人樂而精進。做人要心口如一,不可口是心非,自欺欺人。 常牢記對人有益的道理,不去說不合禮節的言詞。應修剪障礙道路的荊棘,移除擋道的石塊,使成為坦途大道,以利人通行。整修多年失修的道路,使成為康莊大道,以減輕旅人之苦。河川上若無橋樑,如何能到達彼岸?搭建橋樑,可方便兩地來往之人。 著書立說,教化世人,以矯正眾生的邪知邪見。捐助財物,濟世利人,以成全他人。做事要合乎天理以及自然法則,不能倒行逆施。說話要順從人心,不可冒犯別人。 時時存念聖賢的教誨。以致行住坐卧當中,彷彿聖賢就在眼前。 在幽思獨處時,仍能謹慎不苟,不欺於心。若不能慎獨,獨處時則會做虧心事。暗中行惡,恐人知曉。 各種壞事,絲毫不敢造作;各種善事,全力盡心奉行! 而吉祥之神,則常來庇佑! 善惡報應,絲毫不差,只是在時間上有遠近而已。近的則報在自己,果報自受。遠的則報在兒孫身上。 🍀 百種福報,並駕齊來;千種吉祥,雲集而來。不都是從力行陰德中得來的嗎?
@user-mz8mq4mc1d
@user-mz8mq4mc1d 4 жыл бұрын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觀世音菩薩【大悲水之念服法】 凡三寶弟子淨口虔修者均可念大悲水療疾,並佈施結緣。念時,先須焚香頂禮,供開水一杯(多少不拘);應念:1.香讚;2.淨口業真言;3.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4.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三聲),大悲咒(四十九遍);5.補闕真言;6.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此大悲水仗佛威力能治一切大小疑難之症。服此水者必須素口先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如小兒或病者無法念時,凡有關係之人均可同聲代念),然後服下,立刻見效。如服此水者或其家人能發願放生,或每月齋素幾日,尤見功效;至若潛修大德念大悲水時,水可無限而佈施亦無限,此隨發心者功德如何而定。 【大悲咒防火災法】 除用大悲水遍灑居屋可免火災外,可改備黃元紙一張,念咒時儀式同上述;每念大悲咒一遍於此黃紙上印一紅。共念大悲咒四十九遍(即印七O成一行,共七行),並於四角O上,每角加念觀音靈感真言(即十小咒之一)一遍,加一小咒於角上大O內,然後將此咒紙焚於各家灶君座前,能免一宅火災。如念咒者功德圓滿,能使四週鄰舍同受法益,不遭回祿。 【觀音靈感真言】 唵。嘛呢叭彌吽。麻曷倪牙納。積都特巴達。積特些納。微達哩葛。薩而斡而塔。卜哩悉塔葛。納補囉納。納卜哩。丟忒班納。 (口奈)麻嚧吉。說囉耶。莎訶。 【爐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淨口業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娑婆訶。 【補闕真言】 南謨喝囉怛那哆囉夜耶。佉囉佉囉。俱住俱住。摩囉摩囉。虎羅。吽。賀賀。蘇怛拏。吽。潑抹拏。娑婆訶。(三遍) 書名: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神咒功德說明·放生儀軌。 【誦持大悲咒之功效】 一、1.能得安樂。2.除一切病。3.延年益壽。4.得富饒。5.滅除一切惡業重罪。6.離障難。7.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8.成就一切諸善根。9.遠離一切諸怖畏。10.臨命終時,任何佛土,隨願得生。 二、觀世音復白佛言:持此咒者,得十五種善生:1.所生之處常逢善王。2.常生善國。3.常值好時。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純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屬,恩義和順。9.資具財食,常得豐足。10.恆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財寶,無他劫奪。12.意欲所求,皆悉稱遂。13.龍天善神恆常擁衛。14.所生之處,見佛聞法。15所聞正法,悟甚深義。 不受十五種惡死: 1.不為飢餓困苦死。2.不為枷禁扙楚死。3.不為冤家仇懟死。4.不為軍陣相殺死。5.不為虎狼惡獸殘害死。6.不為毒蛇虺蠍所中死。7.不為水火焚漂死。8.不為毒藥所中死。9.不為蠱毒害死。10.不為狂亂失念死。11.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12.不為惡人魘魅死。13.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14.不為惡病纏身死。15.不為非分自害死。 三、誦持此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 四、若在山野誦經坐禪,如有山精魍魎鬼神擾亂,誦此咒一遍,諸鬼魔皆被縛。 五、如法誦持者,觀世音時敕一切善神、金剛密跡,常遂護衛,不離側,如護眼命。 六、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 -以上節錄大悲心陀羅尼經 大悲咒 1.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2.南無阿唎耶 3.婆盧羯帝爍鉢囉耶 4.菩提薩埵婆耶 5.摩訶薩埵婆耶 6.摩訶迦盧尼迦耶 7.唵 8.薩皤囉罰曳 9.數怛那怛寫 10.南無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 11.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 12.南無那囉謹墀 13.醯唎摩訶皤哆沙咩 14.薩婆阿他豆輸朋 15.阿逝孕 16.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多那摩婆伽 17.摩罰特豆 18.怛姪他 19.唵阿婆盧醯 20.盧迦帝 21.迦羅帝 22.夷醯唎 23.摩訶菩提薩埵 24.薩婆薩婆 25.摩囉摩囉 26.摩醯摩醯唎馱孕 27.俱盧俱盧羯蒙 28.度盧度盧罰闍耶帝 29.摩訶罰闍耶帝 30.陀囉陀囉 31.地唎尼 32.室佛囉耶 33.遮囉遮囉 34.麼麼罰摩囉 35.穆帝隸 36.伊醯伊醯 37.室那室那 38.阿囉參佛囉舍利 39.罰娑罰參 40.佛囉舍耶 41.呼盧呼盧摩囉 42.呼盧呼盧醯利 43.娑囉娑囉 44.悉唎悉唎 45.蘇嚧蘇嚧 46.菩提夜菩提夜 47.菩馱夜菩馱夜 48.彌帝唎夜 49.那囉謹墀 50.地利瑟尼那 51.婆夜摩那 52.娑婆訶 53.悉陀夜 54.娑婆訶 55.摩訶悉陀夜 56.娑婆訶 57.悉陀喻藝 58.室皤囉耶 59.娑婆訶 60.那囉謹墀 61.娑婆訶 62.摩囉那囉 63.娑婆訶 64.悉囉僧阿穆佉耶 65.娑婆訶 66.娑婆摩訶阿悉陀夜 67.娑婆訶 68.者吉囉阿悉陀夜 69.娑婆訶 70.波陀摩羯悉陀夜 71.娑婆訶 72.那囉謹墀皤伽囉耶 73.娑婆訶 74.摩婆利勝羯囉耶 75.娑婆訶 76.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77.南無阿利耶 78.婆羅吉帝 79.爍皤囉耶 80.娑婆訶 81.唵悉殿都 82.漫多囉 83.跋陀耶 84.娑婆訶 🙏🙏🙏🙏🙏
@unknownwuliyasu5025
@unknownwuliyasu5025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训我觉得是一条世界运行的潜规则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明太地初形修 唐三藏道规育 诗字王解常承 宋经文教律母 词贤义礼今恩 谱孝举尊则德
@changeme159
@changeme159 7 ай бұрын
难道植物就没有生命吗?
@user-rt9dd1xk7i
@user-rt9dd1xk7i 3 жыл бұрын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hooi7021
@hooi7021 3 жыл бұрын
3:55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伍音合题一 玄律法妙聆 念画话划化 悲闻社今目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祝福你成為中國聖人 ❤
@user-rv5cm6dv8z
@user-rv5cm6dv8z Жыл бұрын
体性光晋赤经闻 日月年常时影照 镜圆正觉物众相 中外景色然况显
@user-bc9qr9ow4s
@user-bc9qr9ow4s 3 жыл бұрын
as san se de da de dshi de fu fen se shi vqu shi z q c da da da da da sa s s s da da da da da w be b de w a s s
@user-fl4vi7yf7q
@user-fl4vi7yf7q 4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 注音(聲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漢語拼音(與韻母合併) 1.ㄓ 1. zhi 1. zh 2.ㄔ 2. chi 2. ch 3.ㄕ 3. shi 3. sh 4.ㄖ 4. ri 4. r 5.ㄗ 5. zi 5. z 6.ㄘ 6. ci 6. c 7.ㄙ 7. si 7. s 🍇注音(聲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1.ㄅ 1. b 2.ㄆ 2. p 3.ㄇ 3. m 4.ㄈ 4. f 5.ㄉ 5. d 6.ㄊ 6. t 7.ㄋ 7. n 8.ㄌ 8. l 9.ㄍ 9. g 10.ㄎ 10. k 11.ㄏ 11. h 12.ㄐ 12. j 13.ㄑ 13. q 14.ㄒ 14. x 🍇 注音(韻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漢語拼音(與韻母合併) 1.ㄧ 1. yi 1. i 2.ㄧㄚ 2. ya 2. ia 3.ㄧㄝ 3. ye 3. ie 4.ㄧㄠ 4. yao 4. iao 5.ㄧㄡ 5. you 5. iu 6.ㄧㄢ 6. yan 6.ian 7.ㄧㄣ 7. yin 7. in 注音(韻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1.ㄚ 1. a 2.ㄛ 2. o 3.ㄜ 3. e 4.ㄡ 4. ou 5.ㄢ 5. an 6.ㄣ 6. en 7.ㄝ 7.^e 8.ㄞ 8. ai 9.ㄟ 9. ei 10.ㄠ 10. ao 11.ㄤ 11. ang 12.ㄥ 12. eng 13.ㄦ 13. er 🍇注音(韻母) 漢語拼音(單獨出現) 漢語拼音(與韻母合拼) 1.ㄨㄣ 1.wen 1. un 2.ㄨㄤ 2. wang 2.uang 3.ㄨㄥ 3. weng 3. ong 4.ㄩ 4. yu 4. u 5.ㄩㄝ 5.yue 5. ue 6.ㄩㄢ 6.yuan 6.uan 7.ㄩㄣ 7. yun 7.un 8.ㄩㄥ 8.yong 8.iong 9.ㄧㄤ 9.yang 9.iang 10.ㄧㄥ 10.ying 10. ing 11ㄨ 11. wu 11.u 12.ㄨㄚ 12. wa 12. ua 13.ㄨㄛ 13. wo 13.uo 14.ㄨㄞ 14.wai 14.uai 15.ㄨㄟ 15.wei 15.ui 16.ㄨㄢ 16.wan 16.uan 作者:徐秋珠。書名:弟子規。歡迎歡印。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作者:老子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 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 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竈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不履邪徑。不欺暗室。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 忠孝友悌。正己化人。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昆蟲草木。猶不可傷。 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寵若驚。 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福祿隨之。 眾邪遠之。神靈衛之。 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 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 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很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材。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榖。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虜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 引神明而鑑猥事。施與後悔。 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 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狹外心。 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竈。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 對北涕唾及溺。對竈吟詠及哭。 又以竈火燒香。 穢柴作食。夜起裸露。 八節行刑。唾流星。 指虹霓。輒指三光。 久視日月。春月燎獵。 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 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解釋】又有許多蠻橫霸取他人財物的人,司命之神就會估計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況,來讓他遭受相等的報應,漸漸至於死喪;如果罪不及於死喪,也會有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等事情發生,以作為妄取的相當報應。又冤枉殺人的,正像換取刀兵相殺一樣。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毒肉來解饑餓,喝毒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飽肚子,死亡也隨即到來。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解釋】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做,但吉神已經跟隨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做,但兇神已經跟隨他了。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解釋】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 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解釋】: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兇惡的人,因為他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三種惡事,積滿了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由此可見禍福之道,為何不勉力去行善去惡呢! 第11頁:清朝彭凝祉尚書曾題此書為「元宰必讀書」,他說:「並非讀了此書,即可作狀元宰相;而是狀元宰相絕不可不讀此書。」彭尚書的說法可謂透徹之極。印光大師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印祖一生對此書弘揚不遺餘力,淨空老法師更勸佛弟子將本書視為戒律讀誦受持,並為本書賜名為《集福消災之道》,均有其甚深道理。 第十五頁 感應篇序 舊刻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僊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僊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歡迎翻印。
@user-lu8vh4lq5f
@user-lu8vh4lq5f 3 жыл бұрын
🙏🙏🙏
@user-ii9nc4jw3n
@user-ii9nc4jw3n 3 жыл бұрын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之書)積善之方(五):善也有分,大。小。之分,從前有一位叫衛仲達的人,在翰林院當官,有一次,閻王派小鬼把他的魂魄抓到陰間去,並且把記載人間善事、惡事的善惡簿拿給他看。他發現,記他惡事的簿子多得很,擺滿了整個庭院;而記他善事的,卻只有幾張紙而已。閻王又命人拿秤來,把兩種簿子秤秤看。說也奇怪,擺滿庭院的惡簿子竟然比只有幾張紙的善簿子輕。衛仲達就問閻王說:我年紀輕輕,還不到四十歲,怎麽會有這樣多的過失及罪惡呢?閻王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造了惡,無須等造了才算。衛仲達又問:為什麼我的善簿子那麼薄,卻比惡簿子重呢?那這善行簿記錄了什麼?閻王說:有一次朝廷曾大興工程,重修築三山的石橋,當時你為免勞民傷財,免去百姓做工的苦。上奏勸請停修,這善簿子裏記載的,就是當時你的奏章文稿。衛仲達說:我雖上了奏,但朝廷並未採納,怎會有這麼大功德?閻王說:朝廷雖未採納,但你一念之善,普達萬民之身,到底是想幫大眾百姓免於吃苦,這是很好的。若被採納,則功德更大!由此可知,如果一個人能立下志願,為天下百姓謀福利,那麽即使所作的善事很小,功德也會很大。可是,如果心裏只為自己著想,那麽就算你做了很多善事,功德也是很小的。善還有,難。易。之分,古人說:修身克己,成全仁道,須從最難處下功夫。要從難克服的地方開始做起,譬如說去除自己的私心。因為如果難的能夠除去,小的過失自然容易克服。所以從前孔子談到如何能做到仁的問題時,就說要先從去除私心下手。再舉幾個例子:江西有一位舒老先生,他眼看有一個窮人家,因為欠公家錢而就要妻離子散,就把他教書兩年所得的薪水,都拿出來代替窮人繳罰款,使得他們能夠夫妻團圓。河南張老先生,也是為了救活他人,而把十年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代窮人償還債務,而救活他人妻女。這是難捨能捨。江蘇鎮江靳老先生,雖年老無子,也不忍娶窮鄰的幼女為妾,以免耽誤女孩的青春而將她歸還。這是,極難忍能忍,這種難行之善,天降之福必豐厚。前面所說的傾囊相助,體諒別人,為別人著想的善舉,都是做別人所不願做,忍別人所不能忍的,這種難為之善,是最可貴的,所以上天賜給他們的福,也會跟著很豐厚。窮人行善助人雖然比較困難,但是如果也能夠盡力而為,在困難中行善,那麼所作的善事,就會最可貴,將來獲得福也大,很有價值。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Жыл бұрын
孔子說:「君子必先使自己身心安穩,然後才可以行動;必先換個角度為人著想,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後再開口說話;必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後才可以提出要求。君子能修養這三點,所以與人和睦相處,無所偏失。」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深遠的思慮,他必然隨時遭遇不可預測的憂患。」 意謂,就辦事方面,無論大小,目標要遠大,辦法要周詳,又要預防流弊;做人方面,也要有遠大的志向、長久的規劃,否則憂患就在眼前。 老子說:我有三種法寶,要保持而且要永遠守住。 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 人最高的境界是樂於為善,其次是習慣為善,其下是能夠勉勵自己努力為善。(曾子) 修養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責難別人,就會免於遭受禍難。(春秋左氏傳上) 仁厚是德行的根本,忠誠是道義的要素。仁厚的人不會遺棄疏遠故舊,忠誠的人不會忘記領導的恩德,這是高尚的品行。(後漢書二) 君子看到益卦,就知道見到別人的善言善行就應該努力效仿,有過錯就要立即改正。(周易) 哪個人沒有犯過錯誤?犯了過錯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善行了。(春秋左氏傳中) 書名:群書治要。 明朝有位好官名叫楊旬,他常做十大善事,做了幾十年: 1.有冤獄必定辨明。 2.收棄嬰雇人餵奶。 3.老、幼、苦人送米。 4.不收錢送湯藥。 5.貧苦死亡送棺材。 6.窮女出嫁送衣裳。 7.自己戒殺放生。 8.荒年買米救濟老殘。 9.修橋補路開山道。 10.異鄉窮人送路費。 兒子受感化,認真讀書,日後亦考取狀元。 施棺濟葬五世其昌 明朝初年,江蘇南京城有一位善人甯從禮,捨施棺材。貧苦人家有喪事,他就捨施棺材,如缺錢埋葬,他又送給錢、米。他享壽百歲故世,並托夢給家人說:我助葬多年,利人不計其數。上蒼念我陰功,已賜福我兒孫。小孫兒甯謙光明年中狀元。後來謙光果然高中狀元。 在浙江杭州一帶,以富豪稱雄的,在清朝有關、汪、孫、趙四個大家族。他們都是存心動念,莫不在於利益萬物,濟助急難之人,孜孜不倦,毫不厭煩。 關家而言,如關槐的祖父,當提報為官時,還不斷地執筆增註【丹桂籍】一書。 汪家則佈施、贈送紫霞丹等救急的藥丸,好幾代都未停止。 孫家則時常印送各類的善書,近年又印送【玉曆】來警醒世人。 趙家則遵信【玉曆】中的指示,印贈【玉曆】,並佈施棺木,救濟貧窮不幸死亡的人,並佈施棉衣,幫助受凍的人。 以上四大家族的前人,就是如此存心的。因此,其後人不只是現在家境富裕豐厚,而且子孫貴顯的很多。累積善行,可以承天之幸,降下吉祥,不只利益他人,同時也恩澤了自己的後人。這些事例,可以做為確實的證據。我十分恭謹地將所看到的,聽聞到的,舉例出來,勸導相信的人,多行善德。 以上都是【李氏求己堂集】中所記載的。 滁州,魯兆熊先生因為母親病重,請醫生來治療。醫生說:「已經病入膏肓了。」 就收手不想開藥。兆熊先生於是叩禱慈悲的佛祖加被,並發願印送二百本的 【玉曆】,祈求母親生病痊癒。結果不到半個月,竟然不藥而癒了。 以上是兆熊先生親自對季亮先生說的事例。 書名:玉曆寶鈔。歡迎翻印 【了凡四訓】是改變命運的善書:謙德之效:(下篇) 書經上也說:「自滿、就要招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一定臉上有一片謙和安詳的光彩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辛未年到京去會試,我同鄉嘉善人同去會試的有十人,只有丁敬宇年紀最小,極為謙虛,我告訴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說:「怎樣能看出來呢?」我說:「只有謙虛的人才能承受福報。兄台你看我們十人中,有信實誠懇,不敢出風頭,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順從人意,小心謹慎,謙虛敬畏,像敬宇的麼?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有這種修養,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難道有不發達的道理?」,等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進士。 丁丑年在京裏,同馮開之住在一處,看到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不會現出驕態,大大地改變了小時候的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李霽嚴,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只看他到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謙虛,天一定幫助他,兄臺必定登第了!」後來果真考中。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不滿二十歲時,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父親做嘉善縣的主薄,裕峰隨同他父親到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全塗掉了,趙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少有!)到了第二年,他就考上了科第。 壬辰年我進京覲見皇帝,見到夏建所,滿臉流露謙和光采,好像能夠迎面照人似。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舉止穩重、行事實在,放肆的人也會懂得自我約束、收斂言行。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經發了智慧,上天一定要發他福了。」等開榜,建所果然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張畏嚴,學問很好,文章做很好,在當時讀書人之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一處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他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認為沒有眼光。 有一位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嚴遷怒道士。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嚴更加發怒道:「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知道不好?」道士說:「聽說寫文章重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這樣怒罵,心裡不平到了極點,文章怎麼能夠寫得精巧呢?」張聽了道士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 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是沒有用。自己必須在性情上先做個轉變。」張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有什麼福報不能求到?」張說:「我是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心地做出來的。只要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像謙虛這件事,不必花費錢,你怎麼不自我反省,偏偏罵考官呢?」 張畏嚴從此痛改前非,轉變以往驕慢,隨時隨地自我約束,每天加緊修善,因此功德天天增長。 到丁酉年,有一天,他夢到自己走進一棟高樓裡,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他好奇就問旁邊的人。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名冊。」張問:「為什麼缺少那麼多名字?」那人道:「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年三年查考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才能榜上留名。這冊子的缺額,都是本來該考中,因為做了不厚道的行為,才被剔除。」後來他又指一行說:「你三年來律己相當謹慎,或許可以補上這個空缺,希望你能自愛。」張畏嚴果然中一百零五名。 佛教 :♥️財佈施得財富、功德。♥️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是因,得到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萬物有恐怖、有畏懼、生命受到威脅,你幫助他離開一切恐怖,讓他身心安穩,這叫無畏布施。 佛教:因為施捨心不貪欲、仁慈心不瞋恨、智慧心不愚癡的三種善行根本,是平等一樣。 樂於布施,這種人就能壞滅五種弊病惡法:第一是邪惡謬見,第二是沒有信仰心,第三是放肆縱逸,第四慳吝心,第五是瞋怒癡迷。捨離這惡法以後,內心生起歡喜,因為歡喜的緣故,甚至獲得真正的解脫。這種人現在世就得四種好的果報;第一是一切人都樂於看見他,甚至怨家也一樣;第二是善好的名聲流傳廣布,遍於四方各處;第三是進入廣大群眾時,內心沒有怖畏;第四是所有一切善人,都樂意來親近依附。 忍辱:有人生起瞋恨恚怒心,用惡劣的口氣責罵,應當閉口默不回聲,但也不捨棄他。 有智慧的人,樂於修習忍受侮辱行,這種人常會得到顏面容色和氣喜悅,和好快樂歡喜笑,他人看見生歡喜心。 眾生如果能夠修習積集仁慈心,這種人當會得到無法計量的功德。修習仁慈心時,如果能先於怨家中施給平安,這就名叫做修仁慈心。 如果能夠修習忍受侮辱行,應當知道這就是修習仁慈心的主因助緣,仁慈心,就是一切安樂的主因助緣。 觀察善行優點,仁慈心。 修慈心得無量功德。 歡迎翻印
@user-oc9bi8ut9e
@user-oc9bi8ut9e 8 ай бұрын
🙏🙏🙏合十!!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8 ай бұрын
@@user-oc9bi8ut9e 漂亮佛菩薩你好 ☺♥️😊♥️謝謝你💯♥️感謝你💯♥️漂亮佛菩薩愛心智慧讚美 💯♥️😊💯和愛心文字💯和愛心圖案 💯🥰♥️太好了 😊♥️💯尊敬佩服♥️💯謝謝你💯感謝你♥️☺感恩♥️💯尊敬佩服♥️💯鞠躬♥️ 🥰♥️💯漂亮佛菩薩你好💯😊尊敬佩服 ♥️鞠躬♥️祝福你萬事如意 ♥️😊♥️心想事成😊♥️事事順利 😊♥️多福多壽 😊♥️幸福圓滿😊♥️榮華富貴♥️😊♥️學識淵博 ♥️😊♥️健康平安😊♥️天天快樂♥️😊🥰❤🧧💯平安快樂💯🧧♥️福壽祿善德圓滿😊♥️財源廣進🥰 😊♥️♥️♥️💯子孫定成聖賢 💯♥️♥️♥️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1.妻子持素。療夫眼疾。 秦福生居士,浙江杭州人。自幼患眼疾,每月必發作數次,到長大一直沒有康復。他的未婚妻,平素信奉觀音大士,知道丈夫眼疾,就在大士聖像前發願終身持觀音素(農曆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三日吃素),祈大士祐夫眼疾早日痊癒,自她發願起,其夫眼疾就從未發作。 2.耳膜潰爛。放生得痊。 周建鎬,讀逢甲土木系時,久為聽覺障礙所苦,耳膜爛得只剩一半,每欲聽人言,必得挨近人身,手張耳朵傾聽,方有所聞。他常放生,後筆者教他,欲放生時照著,放生儀規放生,可使功德更大,事後沒多久,在其畢業前,他的耳病奇蹟性地痊癒了。 照一般放生,活物放生後再轉世仍是活物,然照著「放生儀規」放生,可令活物轉世為人,與佛門結下深緣,所以功德更是無量。 3.發願吃素。風濕病癒。 程願西居士姊姊,手患風濕症,遍請內外科醫治,無效。她向來知道吃素戒殺可以治病,於是在自己供奉的觀音菩薩座前,虔誠焚香祈禱,發願從九月一日吃素持齋,到十九日觀音大士出家紀念日為止,求菩薩保祐疾病速癒。剛持齋三日,就好了許多,能協助家事,到吃素期滿,疾病完全好了。 4.兩足癱瘓。忽然能行。 上海市閘北建國中學教務長金志騫先生,是社會科學的專家。由於年輕斲喪過甚,患癱瘓的病,兩腳不能舉步。在學校上課,登上講壇也必須有人扶助。患病四年,歴經德日醫生治療無效。他的老師查猛濟教授來上海,和他共處。查教授平素信仰佛教,室內供養著佛像,常用佛法開導他,他對佛教本來沒有什麼信心,但與查教授彼此師生情誼深厚,不便拒絕,並且聽其師勸告,開始吃素持齋。查氏同情他的病苦,特別送他一幀藥師琉璃光如來聖像,勸他禮拜供養,持之以恒,並為他解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經義,他聽了信心大增。同年四月廿三日,夜裏夢見藥師佛,徧體亮光,莊嚴美妙,無與倫比,他正讚嘆間卻醒了過來;忽覺全身舒暢,天亮起床,竟能步行,疾病若失,於是發誓奉佛終身。遠近聞者,無不驚嘆佛力之不可思議。 5.乳癰臨死。戒殺而癒。 黃慧惇居士,江蘇省蘇州橫涇鎮人。左乳生癰,流著膿血,氣逆咳嗽,發冷發熱,飯也吃不下,醫生拒絕開方治療,自料難逃一死,想到平時多吃鮮鱼,殺生業重,於是在床上懺悔發願,從今永不吃魚,並虔誠念觀音菩薩,誠心祈求保祐。發願後約三個多小時,忽然嘔吐一大碗膿血,想到膿血從口吐出,難活命,於是一心念佛,等候死亡。過了幾分鐘,忽覺清香入鼻,發冷發熱症狀,全都退除,病好了一半,食慾恢復。過了一天,朋友來探病,說他家有西藥棉花,要給黃居士試敷,竟然立生奇效,數日就能起床,疾病逐漸康復。 6.發願戒殺。重病脫險。 杭州秦福昌,為秦福生居士之弟。七月初患傷寒,十五日,病忽加重,為危險,血從口鼻流出,兩耳不停動,舌硬不能發聲,連續請中西醫師五人,都說無法治好,到傍晚,奄奄一息,兄長秦福生,替他叩求觀音菩薩,並代他寫疏文發願戒殺放生,努力行善。他的妻子那時還沒有信佛。但也接兄嫂吳氏的勸告,刺血簽名在疏文末尾,虔誠的替丈夫發願。疏文焚燒二小時候,病人忽然能開口說話,延醫來看,就說不要緊了,過了數十日,身體恢復如常。 7.印光大師文鈔中,郭輔庭居士書記載:曾任兩江總督周玉山先生逝世。他兒子周緝之與大師相認識,大師教他喪事不可用葷,因他父親官職聲望都很高,宴客場面必大,若用葷,則必殺生無數,難免為了增加父親哀榮反而累其多背負殺生之罪。大師信寄到後,緝之即召集辦事者商議,他們都是貪口腹的人,都不贊成辦素食。結果在天津辦喪事,開四千多桌。第二年搬靈回安徽,在南京、蕪湖、家鄉、揚州四個地方又再辦追悼儀式,五次宴客,所殺生命不計其數。葬好後回天津,某日玉山先生忽到扶乩的神壇降書,痛罵家人喪事用葷,累他將在生做官的功德抵消殺生之罪都還不夠。緝之大為後悔,惜已不及,於是計劃在天津出資興建一座佛教大叢林以彌補過失,因逢戰亂未能辦成。(大師一向不贊成扶乩,引此事意在令喪事辦葷者知所戒懼。) 8.三期肺病。康復轉健。 本際法師,號澄澈,俗名龍燦。在軍、政、教育界擔任過多職位。平日相信肉類滋補的說法,違背母親遺命,殺食動物,廣造殺業。後來患三期肺病,醫藥治療無效,到此才知殺生的罪過佛,於是開始戒殺吃素,常念佛號及觀音聖號,遇到人就以念佛戒殺相勸勉,藉以懺悔以往殺業。自此肺疾漸癒,到了五十六歲,體力更健,勝過狀年。於是撰寫【勸人速斷肉食,免罹災難文】,流傳於世,使人知所戒懼。69歲出家,享年85歲,荼毗獲得舍利7顆。 9.一擔魚鱉。救得女命。 王溫石。一日,有挑一擔魚者欲賣,內有鱔魚大鱉,汝說要放生,必須賣我少便宜一點,彼曰可以,吾兒跟之到王公宮口有水處放之,余不久來津,剛到天津火車站時,有歡迎者言,汝大小姐差一點病死,余始識放生之益,寄語世間人,在路上若遇有生靈時,必要買之放生,以此奉勸也。 10.母病昏憒。放生漸癒。 蔡母楊耆賢居士,江蘇鎮江人。受子蔡鐘駒之勸,專修淨土,自定常課,每日念佛千餘聲,漸增至三萬聲餘聲,並持心經及往生咒數百卷。九月初染時疫甚厲,病劇時神志欠清,子就床前念佛,以助正念,夜持觀音聖號,以求卻病延年。每一閉目,輒見白衣人為母撫按,呻吟稍定。十一日病復昏憒,媳購烏魚鯉魚鱔魚等數百尾,放之長江,以此功德,為母回向西方。迨放生歸,母已起坐,諸恙稍減。嗣又於深宵兩見白衣人伸手撫按,三聞檀香味起於床下,病即漸癒。 11.發願吃素。治好胃病。 王秀美小姐的敘述,每年三月份一定大痛一次,故而至佛菩薩面前發願,日後願吃長素,只祈願胃病能好。母親準備素食,但因麻煩,每餐都得煮2次(一次葷食和一次素食),過幾天不準備素食了。我也不好意思再要求,就開始不吃飯,卻又不能讓母親知道,第五天餓得兩眼昏花,快支持不住了,打算隔天吃葷,當晚夢見佛菩薩告訴我,我不再吃素,則不理我,隔天醒來,便將夢境告知母親,母親遂欣然同意,且也伴我同吃長素,至今已6年有餘,胃部自吃素後再也沒有大痛過。 12佛法中【定業亦可轉】的說法。 第97頁:祖父林南進當時患嚴重的肺癆,遍醫無效,病重臨危。當時家父為了照顧祖父的病,很久沒去覺化堂扶乩。某天半夜,覺化堂辦事人員忽來敲門叫醒家父,說是當晚三山國王尊神自動降臨覺化堂,指示要為我祖父延壽,賜了三張符,要家父放到藥罐中,只加水煎煮,三張符分作三天煎服。祖父服完符水,也沒吃藥,垂死要命的病奇蹟般的康復。到79歲才去逝,剛好延壽一紀(12年)。先祖父的例子,則證明了佛法中「定業亦可轉」的說法,的確真實不虛。據家父說,先祖父患肺結核喀血兩、三年之久,得病後也曾到處求神問乩,但都沒有效果,後來就放棄不再求了。他生平就常行善事。雖然生病求神無效,但他知道生死有命仍舊深信因果,照樣熱心的濟貧救急,廣行善事。到病危時,家人沒去求神問乩,三山國王尊神卻主動的指示要為先祖先治病延壽。可見這是行善累積而成的力量,越積越多,最後達到足以轉變原本該受的苦報的程度,終於得到康復延壽的善報。三山國王尊神應該是因緣際會執行這件善報的神。若非先祖父積了不少功德,神雖慈悲有心助他,應該也是無能為力的。 神壇扶乩真相的探討: 設乩問神目前極為流行,有的被壞人利用來詐欺騙財,因而被指為迷信,受到大家的撻伐;有的則非常靈驗,令人無法不信。 第98頁:「定業」是一定受報的業,除非積了大陰德或作了大善行或極虔誠的拜佛、懺悔、還有改變的一線希望,光憑神鬼的神通是無法敵過定業的力量的。 書名:因果報應實證 作者:淨松居士 歡迎翻印。 書名:五福臨門。作者:陳柏達。歡迎翻印。 長壽的因:仁愛心、慈悲或救護所有的動物、放生、宣揚放生戒殺的原理、施捨飲食(請人吃素食或以小米餵鳥)。 長壽的緣:心平氣和、不動怒、生活有規律、調節飲食(不暴飲暴食)、足夠的營養、不過度勞累……。 施食:餵小鳥、小魚或其他野生動物。例如:每天灑一些小米在院子或房子外面,讓小鳥吃,以免小鳥肚子餓去覓食小蟲,無形中又減少了殺生的機會,這也是在積陰德! 亂燒樹葉會惹來短命惡報。 《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下的記載:揚州有一位名字何自明的人,後來他生了大病,臨死之前自己說出:「我一生以來所燒的樹葉不可計數。起初我以為沒什麼罪,那裏料想得到葉子上面有無數多的小蟲和卵。現在閻王爺以殺生罪責怪我,我想我大概無法補救贖罪了!」說完就死了。
@user-cv3ju7nd3y
@user-cv3ju7nd3y 2 жыл бұрын
書名:集福消災之道 選錄插圖本 作者:老子 【白話文解釋】太上感應篇: 太上老君說:「禍福沒有一定的門道,都是人心感召的。」善惡的報應,就像影子隨著形體移動,永遠都不分離。所以天地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依照人們所犯罪惡的輕重,來削減他們的壽命。造惡的人,會被減損壽命,又被懲罰變得貧窮家破,經常遇到憂愁災難。人人都討厭他。刑罰和災禍都跟隨而來。吉祥和喜慶都避他而去。惡煞凶星也會降災禍給他。壽算減完後就會死去。還有三台星神,北斗星君,常在人們頭上,記錄所犯罪惡,並按所犯過惡輕重,給予減算或削紀不等的報應。又有三尸神在人的身上,每當到了庚申日,就會上往天庭,據實奏報人們的罪過。到陰曆每月最後一天,竈神也會將人間所為善惡向天庭稟告。凡是人犯了罪過,罪過大的,就被奪除壽命十二年;過失小的,就被減去壽命一百天。這些過惡大大小小有幾百種,想要求長生的人,必須先避免。 遇到合乎道理的就要前進去做,不合道理的就須退避不為。不走邪惡的路,不在暗處欺人。積聚德業,累進功績。要將慈悲心,遍及到萬物。對君長要盡忠,對父母要盡孝。哥哥友愛弟弟,弟弟尊敬哥哥。端正自己,勸化別人。哀憐孤獨的人,周濟鰥寡的人,尊敬年老的人,關懷年幼的人。昆蟲和草木,仍然不可以傷害。應該憐憫他人兇惡所召的兇禍,讚揚別人善行所獲的福報。濟助他人的急難,挽救他人的危困。看見別人有所獲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不要彰揚別人的短處,不要衒耀自己的長處。阻止惡行,讚揚善行。把多的部分推讓給他人,自己則取少的部分。受到侮辱,也不怨恨。得到意外尊榮,感到驚懼不安。布施恩惠,不求回報;贈送他人之後,不再追討後悔。這裡所說的善人。人人都尊敬他,上天會保佑他,福報官祿會跟隨他,眾邪都遠離他,善神會保衛他。所作的事必會成功,神仙境界可望達成。想要求證天仙的人,應當要積一千三百件善事;想求證地仙的人,應當要積三百件善事。 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或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以行惡為能事。忍心去作殘害生靈的事情。陰謀賊害善良的人,暗中欺侮君王或父母。輕慢教導我們的老師,背叛自己所應服事的長官或上級。欺騙愚昧無知的人,毀謗一起學習的人。用虛假、誣陷、詐騙、欺偽的手段,來攻擊揭發親族的隱私。剛烈強橫沒有仁道,兇狠暴戾自以為是。對於是非判斷不妥當,對於應該親近或遠離違背常理。虐待下民以貪取功勞,諂媚上級以迎合旨意。受到人家恩惠,一點不思感恩。而惦念仇怨,卻從不停止。輕視人民。擾亂國家政務。不合義理地獎賞無功之人。刑罰到無罪之人。殺害他人以奪取財物。設計害人以取得職位。誅殺投降的人,屠戮順服的人。貶抑正直的人,排擠賢良的人。欺凌孤兒,逼迫寡婦。拋棄法令,接受賄賂。把正直當作邪曲,把邪曲當作正直。本應判輕刑,卻判了重刑。看見有人被殺,非但不予哀憐,反而更加憤怒。知道過失不肯悔改。知道善事卻不肯去做。自己犯罪卻牽引嫁禍他人。故意阻撓方術,使其不能發展。侮辱毀謗聖賢。侵犯欺凌有道德的人。射殺飛禽,追捕走獸。挖掘蟄伏在土裡的蟲,驚擾棲息在樹上的鳥。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傷害胞胎,破壞蛋卵。希望他人失敗。毀壞他人成功。使人承當危險,只顧自己安全。減損別人利益,只圖增加自己權益。把不好的換成好的。為了私心而罔顧公理。竊取他人的才能,據為己有。掩蓋他人的善行。顯露他人的醜事。揭發他人的隱私。減損他人的貨財。離散他人的骨肉。侵奪他人所喜愛的東西。幫助他人做壞事。任意自作威勢欺凌他人。侮辱他人,以求勝利。毀壞他人的農作物。破壞別人的婚姻。如果不正當得到財富卻驕傲自大。如此不正當免除災難卻毫無羞恥。冒認恩德,推諉過錯。嫁禍於人,推卸罪惡。沽買虛假的名譽。包藏陰險的禍心。挫折抑止他人的長處。掩護自己的短處。利用威勢脅迫他人。放縱暴行,殺傷人命。無緣無故剪裁衣布。違背禮法烹宰牲畜。任意拋棄五穀糧食。隨便煩勞擾亂百姓。 破敗他人家產,奪取他的財寶。決斷水流,放火焚燒,以毀害他人的房屋。擾亂他人的計畫,以敗壞他人成功。損壞他人的器物,造成他人無法使用。看到他人榮華富貴,就希望他被流放貶官。看見他人富有,就希望他家破財散。看見他人姿色俊美,就起貪愛心,想佔為己有。積欠他人的債務,卻希望他早死。乞求於人不順意,就咒罵怨恨。看見他人不順利時,便說他是罪有應得。見到他人身體殘缺不全,就譏笑他。見到他人才能值得稱讚,卻貶抑他。暗中下蠱毒害人。用毒藥殺害草木。對師傅的訓誨,心生怨恨憤怒。言行衝撞觸犯父親兄長。用強迫的方式取得,以強力向人索取。喜暗中用詭計侵佔,或公然仗勢搶奪。用強力搶奪他人財物而致富。用奸巧詐偽的手段以求取升遷。獎賞與懲罰不公平。安逸享樂超過節度。苛薄虐待自己的部屬或下人。恐嚇他人,使其心生害怕。不能檢點自己,反而埋怨上天、歸咎他人。呵斥風咒罵雨。挑撥唆使他人爭鬥訴訟。盲目追隨他人,結黨營私。聽信妻妾的話語,違背父母的教訓。得到新的就忘記舊的。口裡說得很好聽,心意卻非如此。因為貪得無厭而冒取錢財,欺瞞長上。編造壞話捏作惡事,用讒言毀謗平白無辜的人。毀謗他人卻自以為正直。辱罵神明而自以為公正。背棄順道而效法逆道。背離至親而心向疏遠的人。為了表白,指著天地來證明自己心懷卑鄙是清白;又引請神明,來鑑察自己猥褻之事是無辜。施與之後,又覺後悔。向人假借錢財,而卻不肯歸還。不依本分而一味地鑽營求取。竭盡自己力量,施威設法取得。淫慾超過限度。 心意惡毒表面卻裝作慈祥。 用污穢的食物給人吃。用旁門左道來蠱惑眾人。使用短尺、狹度、輕秤、小升等欺詐手段,來佔人便宜。 把假的東西攙雜在真的裏面。採用奸詐的方法來獲取利益。壓迫良家婦女做卑賤的工作。使用詭計來欺騙愚人。貪得無厭,難以知足。在神前詛咒,來證明他的理直。喜愛飲酒而背理亂性。 骨肉至親在忿怒爭吵。 男不忠厚善良。女的不溫柔和順。夫妻不和。妻子不尊敬丈夫。每每喜歡驕傲自誇。經常爭寵妒忌。丈夫對待妻子兒女不義不慈。媳婦對待公婆沒有禮節。輕視怠慢祖先的靈魂。違背長上的命令。所作所為毫無益處。暗中懷藏著偏愛外人的心。詛咒自己,又詛咒他人。偏差的憎惡,偏差的喜愛。跨越井竈。跳過食物或人身。害死孩子,墮掉胎兒。行為大多不光明正大。 在晦臘之日,唱歌跳舞。 晦,是指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乃是司命竈神,向上帝奏明世人功過的日子。所謂「臘」,是五臘,神仙居地舉行朝會,率領人間、地府、五岳等三萬六千陰陽諸神,校定世人的善惡罪福、榮祿壽命、吉凶生死等事情,一一都記錄在薄冊上。 正月初一日,名天臘。 五月初五日,名 地臘。 七月初七日,名道德臘。 十月初一日,名民歲臘。 十二月初八日,名王侯臘。 在每月初一的早晨呼號叫罵。對著北方擤鼻涕、吐口水、小便。對著竈前歌唱和哭泣。又用竈火來點香。用污穢的木柴來炊煮食物。夜間起床時,裸露著身體。在八節的期間,執行刑罰。向流星吐口水,用手指虹霓,常用手指著太陽、月亮、星星,用眼睛久看著日月。春天時焚燒山林而打獵。對著北方惡罵。無緣無故地殺害烏龜打死蛇。 以上這些罪過,司命之神會隨著所犯的輕重,來奪除他的壽命(重的十二年,輕的一百天),壽命奪盡就死了;如果死後還有未完的罪責,就會殃及子孫。 又有許多蠻橫霸取他人財物的人,司命之神就會估計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況,來讓他遭受相等的報應,漸漸至於死喪;如果罪不及於死喪,也會有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等事情發生,以作為妄取的相當報應。又冤枉殺人的,正像換取刀兵相殺一樣。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毒肉來解饑餓,喝毒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飽肚子,死亡也隨即到來。 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做,但吉神已經跟隨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做,但兇神已經跟隨他了。 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啊。 🍇所以吉祥的人,因為他的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三種善事,積滿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福於他。兇惡的人,因為他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三種惡事,積滿了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禍於他。由此可見禍福之道,為何不勉力去行善去惡呢! 歡迎翻印
@annalim120
@annalim120 3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user-gr1io8hd2d
@user-gr1io8hd2d 5 жыл бұрын
阿彌陀佛
了凡四训 有声书 CD3
57:37
Namo Amituofo
Рет қаралды 12 М.
7 Days Stranded In A Cave
17:59
MrBeast
Рет қаралды 77 МЛН
Jumping off balcony pulls her tooth! 🫣🦷
01:00
Justin Flom
Рет қаралды 38 МЛН
道德经 22个超实用的人生智慧
2:06:35
說文解書
Рет қаралды 487 М.
佛教電影-了凡四訓(華語版).mpg
2:00:35
七宝净土讲堂Mypureland
Рет қаралды 67 М.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42:55
Vhealth Ventures
Рет қаралды 731 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