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發現:喝茶不要太淡,茶喝的越濃,老人會更長壽?告訴你真相

  Рет қаралды 58,351

Silver Hair Health

Silver Hair Health

23 күн бұрын

#喝茶 #寿命 #浓茶 #健康飲食 #健康科普 #养生 #老年健康
醫生發現:喝茶不要太淡,茶喝的越濃,老人會更長壽?告訴你真相。
老高和老張最大的愛好就是喝茶,他倆也因為喝茶成為老年階段的好朋友。
但是兩人喝茶的習慣不同,老高愛喝清香的淡茶,老張卻愛喝多泡一會的濃茶。
直到有一天,他倆認識了一個新夥計老胡。
老胡說,「聽說喝茶不要太淡,茶喝的越濃會更長壽」。
老高反駁道,「還是喝的淡好,老張你也別喝太多濃茶,隔壁小區有個夥計喝濃茶都進醫院了,你也小心心律失常」。
那么喝茶到底是淡些好,還是濃一些好?
哪種喝茶方式更長壽,醫生告訴你真相!
一、喝茶跟長壽有啥關係?
喝茶與長壽掛鈎,這有科學依據嗎?
研究表明,茶水中含有的多種營養素對維護身體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除了常見的營養素之外,茶水中還含有茶多酚,茶多糖,咖啡鹼等一系列與茶葉有關的植物化學物質。
這些化學物質只能從茶中提取,因此喝夠適量的茶,能夠為身體補充這類營養物質。
若是身體中每天都有這些營養物質的出現,健康狀況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身體就會越來越健壯。
而且通過對比發現,茶水中的茶多酚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幫助。
可以說,茶多酚是茶葉中最重要的成分,現在市面上只要關於茶葉的解說,就一定有茶多酚含量的特別標註。
要知道,茶葉中的茶多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劑。
人體通過喝茶這一行為能夠將抗氧化劑保存在身體內部,從而抗氧化劑就會在血管以及器官中進行工作。
茶多酚中的物質可以抑制身體內的細菌繁殖生長,能夠做到消炎等有利於身體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喝茶還能夠保持體重正常。
茶多酚還具有降三高的作用,能夠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油脂。
可以說,喝茶是最健康最原始的減肥藥。
PAR項目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將愛喝茶和不愛喝茶的人分為兩類。
分別檢測這兩撥人,患心臟病以及死亡風險的比例。
結果顯示,長期喝茶的人患病概率更低,更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喝茶能夠保證健康,但是茶葉中的健康成分並不會在人體中保存。
因此想要通過喝茶來維持身體健康,就要堅持適量喝茶,才能夠達到長壽的效果。
二、濃茶和淡茶有啥不一樣。
既然喝茶有那麼多的好處,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喝濃茶和喝淡茶的人並不是都會長壽。
但是如何分辨濃茶和淡茶呢,喝茶的人怎麼知道自己喝的到底是濃茶還是淡茶。
判斷茶是否為濃茶,可以從茶湯顏色,喝茶口感,泡茶用量等因素判斷。
要知道,濃茶一般口感豐富,喝到嘴裡是滿滿的茶葉味道。
從口感來判斷,濃茶味道更加持久,也就是大眾常說的口齒留香,細細品味還能夠感受到茶葉的醇厚。
如果喝茶感到苦澀酸澀等感覺,那就表明這杯茶已經濃到超標了,遠遠大於濃茶的茶葉含量。
幾乎沒有一種茶的味道是苦澀的,茶藝師也不可能賣出一份口感如此差的茶。
若是平常生活中喝到苦茶,就不能在喝了,這杯茶早就已經超標了。
從茶湯顏色還能夠判斷出濃茶與淡茶的區別。
雖然說茶的種類不同,紅茶泡出來的顏色為深紅色,普洱為褐色,綠茶就是黃綠顏色。
但是顏色的深淺還是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到。
就拿綠茶舉例,濃茶綠茶的茶湯基本上是深綠色,一眼看上去就要比淡茶的深。
經常喝茶的朋友能夠一眼看出濃茶與淡茶的顏色區別。
同樣的,茶葉用量越多,泡出來的茶越濃厚。
泡茶時間越長,泡出來的茶也越濃。
沖泡次數較多,則茶水越來越淡。
三、喝濃茶真的會長壽嗎?
喝濃茶不僅不會長壽,還極有可能會折壽,因為茶葉中或多或少的會有草酸。
對於長期喝濃茶的人來講,這些草酸會隨着時間在身體內進行沉澱,形成身體內難以排解的草酸鈣,進而形成腎結石。
但無奈的是,喝淡茶不僅不會導致腎結石,還會有助於腎結石的排出。
喝淡茶就很好,就等於喝水,既能提神醒腦,又能夠幫助身體恢復水分。
另外濃茶中的咖啡因含量過高,多攝入對身體無益。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喝濃茶很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這個危害對老年人的殺傷力極大,因為老年人本身隨着年齡的增長就會出現骨質疏鬆的症狀。
此時喝下一杯濃茶,原本儲存在身體中的鈣,就會因為咖啡鹼的作用而被排出,還會阻止十二指腸對鈣的吸收。
說句不好聽的,一位70歲老年人已經有10年喝濃茶的習慣,那麼他摔一跤骨折的概率幾乎在90%以上。
這也是大眾口中常說的老年人摔跤傷害大的原因,就是骨質疏鬆,身體已經糟透了,無法修復。
喝濃茶還會導致胃酸的增多,影響腸胃的運作,導致違背胃部的食物難以被消化。
而且喝濃茶還會增加尿量的排出,會導致身體中原本的營養物質通過尿液排出。
四、喝茶竟然還有禁忌。
喝茶竟然還有禁忌,你敢相信嗎?
有些是謠言已經被闢謠,有些卻是真實的喝茶禁忌。
在之前,有過小孩和女人不能喝茶的言論,不過在後來已經被證實為謠言。
小孩不能喝茶的理由是茶葉中含有咖啡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好。
但是這種言論太籠統,對中小學生而言,偶爾喝一點沒有事情。
但是嬰兒千萬不能喝。
女人不能喝茶的謠言則是來自於,茶中含有單寧類物質,會導致女性在月經期間缺鐵,容易發生貧血。
但是只談毒性不談劑量就是錯誤的。
只有當茶葉非常濃的時候,才會對身體造成異樣。
但是非常濃的狀態下,茶湯是苦澀的,根本喝不下去。
喝茶的禁忌一般是禁止空腹喝茶,禁止喝燙茶或者冷茶,禁止喝濃茶過夜茶。
空腹喝茶被認為會導致腸胃疾病。
當胃裡沒有食物的時候,喝茶就會導致腹瀉等現象。
燙茶也是被禁止的。
要知道茶水已經具有非常大的刺激性了,若是外加上溫度的作用,這些刺激性物質的作用會放大好幾倍,沒有多少人會受得了。
而且喝燙水本身就不好。
喝冷茶也是同樣的道理,會導致身體的濕氣加重,容易痰濕。
沖泡時間過長的茶水以及過夜茶,也儘量不要喝了。
沖多少喝多少,把握喝茶的量就很多好。
如果茶水放置時間過長,微生物過多繁殖,這時候喝茶只能是起到了反作用。
五、健康喝茶的建議。
健康喝茶的講究可多了,例如不同的身體狀態就應該喝不同的茶水。
綠茶本身是涼性的,因此綠茶放的久一些,變成陳茶更好喝。
其次喝紅茶會對養胃有幫助,胃不好的人選擇喝紅茶會更舒服。
如果肥胖可以喝烏龍茶吸吸油。
季節不同,推薦喝的茶也不同。
春天是綠茶發芽的季節,這個時候喝綠茶不僅新鮮,而且新鮮綠茶中的茶多酚會更多,對身體健康更有幫助。
冬天則更適合喝暖胃的紅茶,不僅幫助胃部等器官驅寒保暖,還能夠幫助胃部進行保養,防止因為冬天多吃導致的胃部疾病。
不同的茶葉需要的水溫也要注意,例如嫩茶葉可以選擇水溫更低的60度水來沖泡。
綠茶一般建議使用80度水溫沖泡,而黑茶紅茶等陳茶用開水泡也是沒有問題的。
市面上的茶葉並不是說越貴越好,選擇更適合自己身體狀態的茶葉也非常的關鍵。
真正喝茶的老手基本上不選擇一芽一葉的茶葉,因為太嫩了,他們通常會選擇一芽兩葉或者三葉的成熟茶葉。
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出茶葉的真正魅力,口感也更醇厚。
而且在茶文化中,有很多人排斥使用茶包,認為茶包里的茶非常的廉價。
但是袋裝茶通常是外國人的選擇,外國人不理解咱們從泡茶到喝茶要經歷很多的步驟。
他們便發明了便捷的茶包,為了方便沖泡。
隨着茶文化的爆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被告知茶葉中含有農藥殘留。
這類言論通常是茶戶為了保證茶葉的發芽率以及成品率,會主動在茶樹上噴灑農藥。
在近些年的檢查中,茶葉的農藥殘留合格率高達98%。
可實際上,國家對於農藥的使用非常嚴格,如果農殘超標的茶葉一定會被發現,不可能會在網絡上傳播。
很多人就是喜歡喝濃茶,他們就是喜歡一口茶到嘴裡又苦又澀,喝下去提神醒腦。
這實際上是錯誤的理念,喝濃茶會對身體產生不可逆的損傷,會讓身體的健康程度下降。
嚴重一些的還會因為喝茶這個習慣喪命,所以說,淡茶在任何程度上都要優於濃茶。

Пікірлер: 7
@shenjinyc
@shenjinyc 16 күн бұрын
喝茶不要太浓,食物不要太咸。睡觉不能太晚,心情不能不悦。
@maylee1526
@maylee1526 21 күн бұрын
一輩子不喝濃茶。
@michaelyang1800
@michaelyang1800 14 күн бұрын
老生常谈,变个方法來说罷了!
@user-gt6rn6gp2t
@user-gt6rn6gp2t 18 күн бұрын
我也喝茶,急诊三次,一次次严重差点挂!
@ngakamchu5669
@ngakamchu5669 18 күн бұрын
濃茶傷肾!客家人一般.低價茶。茶葉佔杯子4分之三而且從不喝白開水!他們耳聾,臉黄,皮包骨,6O多歲瓜的多。中药書告誡!我家父母從小教以茶道,選擇,綠茶,红茶,,药茶,花茶,應四季而泡制飲用!適量的茶葉更是重中之重,但必须每天飲用白開水三至四杯!早上及8時至中飯前,下午一時至晚飯前,两段時間喝白開水!温的不燙口!中午飯後,晚飯後是飲茶,以帮助消化,。晚6時半後禁示飲茶!從小尊守至今也76年多了!無病疾。茶不宜過濃,分季节選用茶類。江南两省基本懂茶之道!
@pz7240
@pz7240 11 күн бұрын
同意
Khó thế mà cũng làm được || How did the police do that? #shorts
01:00
МАМА И STANDOFF 2 😳 !FAKE GUN! #shorts
00:34
INNA SERG
Рет қаралды 3,8 МЛН
3 wheeler new bike fitting
00:19
Ruhul Shorts
Рет қаралды 52 МЛН
越南茶和台灣茶分辨方法之一
18:04
空空淨緣
Рет қаралды 195 М.
Khó thế mà cũng làm được || How did the police do that? #shorts
01:00